賴正義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空調只能開26度?

賴正義評論:

節儉是美德,人類的過度耗用地球資源才造成今日所面臨的能源、環境等問題,因此如何有效減少人類無謂的浪費是改善問題的癥結所在。

政府推動3分鐘怠速、空調設定在26度等措施,其立意良好,但其作法與成效則值得深思,個人發現,目前政府施政有一蠻有趣的方式,即政府想達成某一目標,便制訂相關法規與罰則,再強求人民依法行事,未從者則給與日漸嚴苛的處罰。對於民營企業而言,老闆花錢雇請員工來達成老闆的目標,這是常見且尚可接受的公司治理方式,但在民主國家裡,人民是頭家,付錢請公僕來服務頭家,卻須仰視公僕鼻息,真是情何以堪,政府或許可訂定不同等級的電價,讓高用電者多付些費用,而不是將頭家視為無知者,動輒立法威脅;恐嚇、約束納稅人。

此外政府的改善之道應著眼於大制度,而非老在小處、細節斤斤計較,一個良好的制度應可大幅減少人類無謂的經濟活動,也能讓人民享有現代科技文明的高品質生活,如果政府當局未能構思出有效的制度,不妨重金徵求,保證短期內即可徵得良方。


空調只能開26度? 能源局:有所本 明年開罰
  • 2012-07-23 19:51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何庭歡】

有媒體報導指稱,政府要求賣場空調溫度必須限定「26度」,讓消費者「汗流浹背」,也害商家沒生意做,根本就是「亂訂政策」。經濟部能源局今天(23號)對此回應表示,「26度」是有「科學根據」證實,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能接受的舒適溫度,能源局強調,從明年開始將正式開罰違反這項「溫度限制」的業者。
能源局指出,為了加強能源管理措施,今年七月已經預告「室內溫度限值」規定,並已在全台辦理八場說明會,而從明年一月一號開始,針對如觀光旅館、百貨公司、超商超市等,共11種類別的能源用戶,只要違反規定,能源局將可要求改善,若不改善則可開罰新台幣二到十萬元罰鍰,並可連續開罰。
至於「26度」這個數值規範來由,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說:『為什麼規範是「26度」以上?就是因為我們有委託這個工研院,做一個「科學化」的研究,叫做「空調節能最適溫濕度研究」,那麼這個研究報告顯示,就是90%以上的人,可以接受的舒適度,又達到節能目的的空調溫度,最高可設定在26到27度左右,所以我們的規範,是在溫度要維持26以上,這個基本上是有一個「科學根據」的。』
能源局提到,目前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對室內空調溫度都訂有26度或28度規範,而國內台北市政府也有相關規定,有效管控七百家用戶的室內空調溫度。未來能源局如果落實「合理室內空調溫度」節能觀念,則受管控的11種類別用戶,一年將可省電達兩千萬度。

日太陽能安裝量 估年增2倍


日太陽能安裝量 估年增2倍
  • 2012-07-25 19:1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日本最大太陽能系統施工大廠西控(WEST HOLDINGS)社長大(火田)康壽今天表示,由於日本新補助方案7月起實施,日太陽能2012年的裝機量估將較2011年成長近2倍。
  興櫃太陽能矽晶圓廠旭晶與西控合資成立的太陽能模組廠E-Solar今天在日本愛媛縣松山市開幕。
  大(火田)康壽指出,太陽能與半導體不同,半導體是技術第1,價格第2,但太陽能卻是價格第1,技術第2。
  換句話說,雖然E-Solar的產品為日本製(Made inJapan)固然有它的附加價值存在,但買方不會只因為日本製就購買,除了質還得兼顧價格。
  所幸E-Solar在與設備商共同努力下,為全日本最自動化的模組廠,精準度也領先競爭者許多,加上上有矽晶圓業者如旭晶,電池廠如中國晶澳的配合,讓E-Solar可以有低價的料源,E-Solar在質與量上都非常有競爭力。
  大(火田)康壽表示,日本2011年度的太陽能安裝量約1.1GW(10億瓦),由於7月日本政府實施的新能源補助方案,預估2012年度安裝量將成長將近兩倍,達3.2GW。
  E-Solar社長郭海彬進一步指出,過去西控雖為日本第1大太陽能系統施工廠,做的多是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但因為新的補助方案,至8月底,西控已有13個電廠完成安裝。
  且這13個只是初步的小型電廠,8月後將陸續安裝已簽約的2MW(百萬瓦)以上、大型的電廠系統,目標希望電廠部分,年底可以簽到100MW。
  西控2011年安裝量為120MW,市占率超過1成。旭晶總經理郭彥廷表示,E-Solar到2012年底之前,大部分的產能已被西控包了。1010725

全球最大太陽能飛機返抵瑞士



全球最大太陽能飛機返抵瑞士
  • 2012-07-25 20:26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號稱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飛機-瑞士太陽能驅動號,近日完成往返北非與瑞士的壯舉,預計在2014年環繞全球一週。
 瑞士「全日報」(24 Heures)報導,這架靠太陽能驅動的飛機,5月24日由瑞士西部的Payerne機場起飛,飛抵北非與折返歐洲的旅程,未使用一滴燃油,刷新載人太陽能飛機飛行最遠紀錄。
 歐洲各地今年夏季天氣普遍不穩定,駕駛太陽能驅動號的駕駛在返回瑞士途中,雖曾在法國南部的土魯斯(Toulouse)停留一週等待天氣穩定,但並不影響這架太陽能飛機創造新紀錄。
 太陽能驅動號此行自瑞士出發,短暫停留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整補,於6月5日抵達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1個月後經法國返回瑞士。
 太陽能驅動號航行總計超過6000公里,超越2011年由布魯塞爾飛往巴黎的新紀錄,之後更計劃在2014年挑戰環繞全球一週的旅程。
 太陽能驅動號非常輕巧,翼展雖63.4公尺,與空中巴士A340不相上下,但重量僅1600公斤,相當於4人座的轎車,機翼安裝1萬2000個太陽能電池板,可供電4台發電機,且白天飛行時,可將太陽能轉換為夜間飛行的動力,完全無需燃油。1010725

太陽能市電平價一步之遙



方朋:太陽能市電平價一步之遙
  • 2012-07-26 15:4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儘管指太陽能產能過剩2013年才是高峰,但晶澳首席執行官方朋指出,產業未來不黑暗,離與市電平價僅「一步之遙」,預估3到5年內系統端就能達這個目標。
 全球最大結晶矽太陽能電池廠中國大陸晶澳首席執行官方朋指出,由於從2010年開始的太陽能擴產潮尚未結束,2013年恐怕才是產業產能過剩的最高峰。
 不過,方朋認為,太陽能的未來並不黑暗,因為在德國政府領先下調政府補貼以來,過去5、6年間,太陽能製造成本大幅降低,除了用戶端在部分地區已經達到與市電平價(和一般傳統發電價格相同),預期系統端離市電平價也僅「一步之遙」。
 方朋預期,3到5年內,隨著系統端成本進一步往下,應該就有機會達到市電同價的目標,屆時市場將會有大規模的需求出現。
 他進一步說,2013年雖可能是產能過剩的高峰,但2014年經過大規模淘汰後,供需有機會到達平衡,之後可能又會出現供不應求現象。
 他甚至預言,30年內,包含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將全面取代傳統發電方式。
 對於傳統太陽能主要市場如德國等歐洲地區受到歐債與補助進一步下調衝擊,需求轉向疲弱,方朋指出,所幸新興地區已經起來,日本 7月起新的補助政策實施,可望激起相當大的需求,2012年日本有機會擠進全球安裝量第1或第2的國家。1010726

萬里電廠環評 環團憂衝擊


萬里電廠環評 環團憂衝擊
  • 2012-07-26 09:06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下午將召開花蓮萬里水力發電廠環評會議,環保團體認為電廠發電量低,對環境衝擊大,希望重新評估。
 反萬里電廠自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花蓮環保聯盟等團體今天發出聯合聲明,認為萬里電廠興建攔水壩,會造成河川斷流、影響下游生態。且電廠上游布滿崩塌地,很可能使攔水壩快速淤積,發電效率不符預期。
 環保團體認為,萬里電廠耗資新台幣100多億元興建,卻只能提供花蓮地區6.7%左右的發電量,天然河川一旦遭毀壞,恐怕難以復原,希望台電公司全面檢討水力發電政策。
 面對環保團體的質疑,台電公司將提出地質潛在風險及因應對策預估評估調查計畫書,希望透過科學調查,釐清各項爭議。1010726

歐太陽能業者抗議大陸傾銷



歐太陽能業者抗議大陸傾銷
  • 2012-07-26 17:06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25家歐洲的太陽能電池廠商向歐盟執行委員會提告,抗議中國大陸廠商的削價競爭。
 過去幾個月,好幾家德國太陽能電池大廠相繼宣告破產,一方面因為德國政府取消了對太陽能產業的政策補貼,同時也是因為難抵擋大陸廠商後來居上的競爭。
 業界專家指出,從技術面來看,太陽能電池的產製技術門檻並不高,在薪資水準不低的歐洲生產,廠商在價格競爭上就處於劣勢。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的報導,提出反傾銷訴請的包括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廠商,而且多數歐洲的太陽能電池產業都支持這項行動,希望能阻止愈來愈嚴重的削價競爭。1010726

格陵蘭冰原表層 97%融化



格陵蘭冰原表層 97%融化

2012-07-26 00:52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廿四日表示,地處北極圈的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冰原表層約有九七%出現融化,這是衛星觀測該地區卅三年以來,融化面積最大的一次,有可能導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

     根據NASA和大學科學家對三枚衛星觀測數據所做的分析,估計格陵蘭在本月中旬約有九七%的冰原表層出現融冰現象。衛星專家起初懷疑數據有誤,因為融化的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
 
     NASA發現,七月八日格陵蘭冰原表層約有四○%面積融化,四天後暴增至九七%。研究員表示,格陵蘭冰原表層每年夏天都會有一半面積自然融化。
 
     冰川學家凱尼格表示,類似的融化現象平均每隔一百五十年會出現一次,上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一八八九年,但是如果未來幾年持續觀測到這樣的融化現象,那就令人擔憂。
 
     NASA冰凍圈計畫負責人瓦格納表示,大家不能忽略格陵蘭冰原一年流失十億噸的冰體。研究人員不確定今年夏季格陵蘭的冰體流失量是否會導致海平面升高。有研究指出,如果格陵蘭冰原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七公尺。






富者越富 富豪身家直直漲




賴正義評論:

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政府所採用的手段幾乎都以振興經濟為主,也就是強調刺激消費,擴大就業機會,就如台灣以往所推動的發放消費券、22K就業方案等,但其結果只是解決勞方一時的生計問題,資方卻獲得長期低廉勞力的利益,財富也集中於這些少數的財團主。

常覺得現代科技大幅進步了,但現代人智慧卻不如前人,早在數千年前,先人即知患均不患寡的道理,因此面對當前經濟問題,應跳脫經濟思維,不再以經濟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畢竟地球資源有限,無法滿足高經濟長期發展之需,也無法接受高經濟長期發展所衍生的環境破壞。

請各國政府當思考如何改變貧富日益兩極化的問題,並減少人類無謂的活動,讓社會變得更和諧,也解決當前能源與環保的問題。


富者越富 星富豪身家直直漲
  • 2012-07-26 19:46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新加坡的富豪越來越有錢,根據「富比世亞洲」(Forbes Asia)公布的新加坡富豪40人名單,這些富豪的財富加起來比去年又增加9%。
 富比世亞洲今天公布2012年新加坡排名前40名的富豪名單,資料顯示,他們擁有的財富加起來共594億美元,比起前一年度的544億美元還增加9%。
 排名前5名的富豪跟去年一樣,排名第1的依舊是新加坡房地產業者遠東機構已故創辦人黃廷方的2個兒子黃志祥和黃志達,兩人的身家加起來高達92億美元。黃志祥現為香港房地產業者信和置業主席,黃志達為遠東機構主席。
 這40人中有8人是新面孔,其中有些人在其他地方致富,最近才入籍新加坡,最有名的就是臉書共同創辦人沙佛林(Eduardo Saverin),他身家22億美元,排名第8。
 入籍新加坡的印度裔商人庫瑪(Bhupendra Kumar)也第1次上榜,他是新加坡香料集團(Spice Group)的老闆,以身家7億5500萬美元排名第23。香料集團涉足電信、娛樂和金融服務產業。
 在新加坡本地商人部分,新加坡平價連鎖酒店「81酒店」(Hotel 81)老闆朱鐘袁第1次入榜,財富估計有6億9000萬美元,排名第25。1010726

中美太陽能貿易戰



中美太陽能貿易戰 業者盼協商
  • 2012-07-26 15:36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針對中美之間的太陽能貿易摩擦,全球最大結晶矽太陽能電池廠中國大陸晶澳首席執行官方朋指出,盼透過雙方協商,達成一個不至於雙輸的局面。
 方朋表示,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已有初步判定,但最終結論還沒出來。目前初步判定結果,對大陸廠商造成非常大衝擊。
 他強調,其實對美國下游廠商也造成很大影響,因為之前部分美國系統廠在接案時,本來假設可買到便宜的組件,結果卻被雙反稅率波及,等於實際上對美國本地廠商也出現負面效果,「雙反結果是一個雙敗的局面」。
 方朋認為,「雙反」會延緩美國當地的太陽能事業發展,不是美國樂意看到的局面。
 尤其,因為「雙反」事件,中國大陸最近也針對美、韓的多晶矽產品展開調查,等於中美貿易摩擦又進一步升級。
 方朋說,希望透過中美雙方的協商,可以達成一個不至於雙輸的局面,也能促進中美兩國與全球太陽能產業未來的發展。
 至於歐洲是否也可能會加入這種貿易戰,方朋認為歐洲比較不可能,因為歐洲企業體質比較不會讓這樣的事情輕易發生,要發起「雙反」的機制比美國嚴謹許多,不像美國與中國大陸,感覺上是先打再說。1010726

抗議核電 10萬人包圍日首相官邸



抗議核電 周日晚間10萬人包圍日首相官邸
  • 2012-07-27 18:56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

日本的反核電團體,後天晚上將在首相官邸前舉行十萬人規模的大型燭光抗議集會,要求野田內閣立即停止大飯核電廠的發電,並取消全國核電廠恢復發電的計劃。
這個「到首相官邸前舉行反核電抗議活動」,最早是由一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推特上發起的,呼籲人們每星期五晚上到首相官邸前集合,舉行抗議行動。他的號召受到反核電團體的響應,讓愈來愈多的東京白領族在下班後加入,使得這一抗議活動不斷升級,兩個月來,估計參加首相官邸前抗議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二十萬人。

而今抗議活動主辦單位決定星期天下午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抗議集會,然後在東京街頭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晚上七點開始,包圍首相官邸,舉行燭光抗議集會,計劃參加燭光抗議集會的人數是十萬人。

潮汐發電 2050年可供應澳洲11%電



潮汐發電 2050年可供應澳洲11%電
  • 2012-07-27 19:12
  • 新聞速報
  • 【台灣醒報/魏敦華】

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發佈一直研究結果指出,澳洲的潮汐發電可以在2050年提供澳洲11%的用電量,大約相當於一整個如墨爾本般大小的城市用電。

澳洲官方表示,他們一直在尋找乾淨無污染的能源生產方法,而海洋是他們目前發現最有潛力的發電媒介。他們也表示,潮汐發電使澳洲南部沿岸至東部海岸和部分西部區域都能夠受惠。

研究中也指出,雖然潮汐有機會在2050成為澳洲發電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目前還有許多科技、經濟、環境以及人文上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關係著未來澳洲的能源生產,以及天然資源發電的走向。

水電價應合理 以價制量



審計部:水價應合理 以價制量
  • 2012-07-27 18:31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審計部今天公布10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台灣自來水水價長期未能反映供水成本,應加速推動水價合理化,以價制量,達成節水型社會。
 另外,審計部提到,台灣的電信資費與世界各國相比較,仍略為偏高,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應該妥適運用價格調整上限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
 審計部報告指出,自來水售價從民國83年訂定後,已經超過17年沒調整,水價長期低於成本。自來水公司連年虧損,截至100年度止,借款餘額達新台幣463億餘元,恐影響公司正常營運;水公司經營離島供水是比照台灣本島平均費率收取,民國96年至100年,經營離島供水虧損14億餘元。
 審計部認為,水價長期未能反映成本,不利水公司辦理汰換舊漏管線、改善淨水,也影響節約用水政策成效,應加速推動水價合理化,以價制量,達成節水型社會並充裕自有資金,改善供水效率。
 至於電價方面,審計部發現,台電截至100年度止,離島供電虧損483億元,至今沒有獲得經濟部審核並編列預算撥補,加重台電經營困難。
 審計部也說,5年來,台電在軍眷用電、學校用電、農業用電、公用路燈用電、蘭嶼用電等各項用電優惠金額達287億元,至今沒有獲相關主管部會編列預算撥補並檢討優惠政策合理性,不僅不利電業發展及能源效率提升,反而讓台電可以藉此合理化其經營無效率的情況。1010727

氫能電池 兩岸8月簽共通標準



氫能電池 兩岸8月簽共通標準

·         2012-07-28 01:27

·         旺報

·         記者戴瑞芬/台北報導

 大陸新興戰略產業正布局新能源行業,兆元商機可期;而新能源領域最被看好的明日之星氫能燃料電池,已列入兩岸共通標準研究項目;據了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和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最快8月底簽署協定,有了共通標準,氫能燃料電池機車即可量產上市。經濟部評估,2015年量產目標10萬輛,主力外銷大陸華南和東南亞市場,會是台灣產業脫胎換骨的好機會。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昨日為氫能燃料電池機車的「標準確證」背書,他指出,標準檢驗局和國科會在2月間動員台灣電子檢驗中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等,進行國際首創、也是規模最大的實車上路, 30輛氫能燃料電池機車安裝車輛GPRS系統同步擷取數據驗證,全台共繞行超過12萬公里,相當繞地球3圈。杜紫軍說,「道路實車運行是氫能燃料電池機車邁向商業化階段的重要關鍵,確證標準安全可靠,穩定性高。」

 經濟部訂出氫能燃料電池機車量產目標是2015年達10萬輛。大陸機車年銷售量超過2700萬輛,且無懼環保「限摩令」,會是台灣車廠最大市場。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面對當前經濟困局應有的對策

賴正義評論:

在節能減碳的新世紀,執政者應跳脫追求高經濟成長率的窠臼,因為地球上有限的資源無法長期支持人類的經濟活動,有朝一日總會步入全球經濟低度發展的階段。

面對低經濟成長率,人民擔心的不是失業,而是生計問題,但依目前的體制,低經濟成長率會讓中下階級者失業,進而造成其無以維生的困境,對高收入者則無明顯影響。

平日強調節能減碳的執政者,不應再創造就業機會,而應打破財富集中,修改稅賦法律,採行社會救濟方式,以富濟貧,如此,不僅解決民生問題,也可保護地球資源。



面對當前經濟困局應有的對策
  • 2012-07-21 01:08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負成長,日前中研院經濟所則悲觀地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94%。面對下半年嚴峻的經濟情勢,行政院長陳冲已即時指示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集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針對未來經濟發展情勢,在最短時間內提出讓民眾「有感」作為,維持國內景氣穩健發展。本報昨日社論也呼籲政府各部會應該凝聚共識,團結一致,避免各自為政,才能發揮團隊戰力,讓人民有感。鑑於當前台灣經濟情勢的嚴峻,我們認為有必要再進一步探討應採的適宜措施,供執政當局決策參考。
 雖然傳統提振經濟的手段非財政政策即貨幣政策,而以目前國內情勢觀察,似乎均無進一步擴張的空間。但除此之外,仍可透過政策設計來提振經濟。陳內閣若能儘速檢視那些阻礙商業活動、投資意願的林林總總限制,以政策設計引進民間活水,這絕對要比舉債擴大內需更有效,也更有益於台灣經濟的長期發展。
 從上述思考出發,我們願就如何因應當前的經濟情勢,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第一,不要完全專注於ECFA和即將簽訂的兩岸投資保障協定,或者寄予過度期待。過去兩年ECFA的簽訂,的確為台灣帶來不少的貿易利益,但也使得台灣出口廠商過度將希望寄託在大陸的讓利。然而財政部統計處公布的6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3至6月出口連續4個月負成長。累計上半年出口總值年減率4.7%,其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出口皆下滑,僅對東協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約占整體出口的4成,比重相當大,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對台灣傳統產業出口的衝擊大。
 其實這些年,我們鄰近的東南亞經濟已有很大的發展,不過因為多數台灣出口廠商的重點放在大陸,反而忽略了東協各國的經營。如今情勢逆轉,對東協的出口反而自動成長,可見台灣產品符合東協的需求,那麼政府就應該在此時拿出有效辦法,協助出口廠商拓銷東南亞或其他具有潛力的市場。
 第二,目前世界各國為了刺激景氣,都在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降低利率,本報日前社論也提及,台灣金融體系並不缺錢,就算再降低利率和放寬銀根,其效用極其有限,甚至可能造成房地產泡沫。由一個例子可以窺知,台灣在2010年的保險滲透度(亦即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高達18.4%,在世界各國排名第一,而且蟬連數年,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別是南非的14.8%和英國的12.4%。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的存款利率實在太低了,當保險公司推出躉繳型的儲蓄保險,民眾一比較下來,就知道利率好多了,於是紛紛將銀行的定期存款轉為保險金額,這就是何以台灣的保險滲透度高居世界第一,預料去年和今年的數字一定更高。
 由於保險資金均屬中長期資金,保險公司也想將資金投入有長期收益的公共建設等投資,但受限於國內法令仍有許多障礙。目前政府正苦於財政困境之時,更應該想出辦法善用民間資金,引導至對經濟發展具有助益的途徑,否則真是浪費台灣民眾的儲蓄。但法令的修正,需要有擔當有魄力的政府官員積極作為。
 第三,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發表的「2012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為負19.6億美元,在全球211個國家排名中,竟然僅優於非洲的安哥拉。這個數字顯示去年台灣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以致無法吸引外資,甚至還因為歐債危機惡化,讓外資從台灣撤走。這其實也反映了不僅外資覺得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國內投資人更不知有何投資機會。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期,民眾常埋怨政府管制法令多如牛毛,以致造成行政官員遇事難以抉擇,反而失去決策的最佳時機。如今全球又面臨新的困境,如何勝出,政府的決策效率勢必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常常懷念上一代的官員有遠見、有魄力,引領台灣走向經濟起飛,我們相信這一代官員的素質更好,就看如何讓民眾信服。最近政務委員管中閔提出服務業人才再升級方案,財政部長張盛和提出活化國有資產的A計劃,均顯示政府官員正在動起來。這些行動持續擴大下去,民間自然會跟進,並逐漸形成力量。
 以上所述建議作法,可能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不符合陳揆所提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讓民眾「有感」的原則。但就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月前說的:「全世界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也說:「大家早就在過苦日子了,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轉。」經濟情勢的惡化既非一朝一夕而成,要求立竿見影的扭轉效果未免太不實際,而且全球均陷入經濟困境,並非台灣獨有,民眾對此其實相當了解。我們認為,只要政府部門能夠主動積極拿出對策,一步一步認真執行,則人民一定會「有感」。

大學搶學生 獎學金戰開打

賴正義評論: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然為大樂之事,但未能顯示出其成就是來自於老師的教導,高明的老師在於將朽木雕琢成器,發揮長才,造福鄉民。

遺憾的是,許多學校抱持撿現成的心態,採取短線投資方式,重金引誘優秀學生入學,期能短期內提高學校知名度,但是校內相關環境若未隨著改善,良才久而久之也會入境隨俗,成了凡人一般,造成害人又利己的結果。

期望學校能多用心於教學,別再將重金用於個人,當多數學生離開校園時,有種不虛此行的感覺與收穫,即意謂學校育才成功。



大學搶學生 獎學金戰開打
  • 2012-07-21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大學招生進入最後階段,各校紛紛祭出高額獎學金,向優秀學生招手。有老字號國立大學,甚至提供學雜費全免、每月還發給生活費的名額,要幫清寒學生圓夢。
 指考分發網路填志願,將於本月24日到28日展開,各大學無不卯足全力爭取菁英學生。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提供新台幣112萬元高額的「大師培育獎學金」,指考以第一志願錄取化學系,且家庭年收入低於50萬元,就可4年學雜費全免,每月還有1萬5000元的生活費。
 這項獎學金第一年由化學系教授張一知捐助,台師大畢業的他,當年靠政府公費完成學業,感嘆現在貧窮小孩難進公立學校,才捐款提供類似公費的全額獎學金,讓清寒學生無後顧之憂地學習。
 海洋大學今年修訂新生入學獎勵辦法,指考原始分數在前8%、以第一志願錄取海洋大學,即可第一年學雜費全免、每月生活費1萬元,之後成績符合規定還可繼續領取。
 清華大學電機系今年從畢業系友募集到百萬元,成立系友會入學獎學金,只要是第一志願錄取,入學時就發給25萬元。而成功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也都設有相關入學獎學金,資格和領取方式各不相同,相關資訊可參考各校網站。1010721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2012「節能減碳世紀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新思維」論壇(一)簡介



2012「節能減碳世紀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新思維」論壇()簡介

賴正義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研究發展處 專案教授級專家

能源是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的動力,與國家安全及人民福祉息息相關。2009年我國開始推動能源國家型計畫,除能源科技政策、能源計畫、節能減碳等三項外,人才培育及輔導亦是規劃主軸之一,期能培育國能源發展所需之各類型人才。自2010年起,教育部及國科會已陸續推動多年期之能源人才培育相關計畫,於各級學校中培育多元化能源相關人才。
考量我國擁有充沛的土木人力資源,卻嚴重缺乏節能減碳科技與產業發展中所需的土木人才,此不僅限制了土木人力的多元發展,也不利於國內節能減碳科技在基礎建設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常屬大型與長期工程,土木材料常為耗能材料,故在土木工程生命週期中往往會耗用巨量的能源與資源,土木人員若能具有正確的節能減碳知能,應用於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維護、拆除等階段,將可避免無謂的能源與資源損耗。
因此,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營建工程系與中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中國文化大學教育系合組研究團隊,共同執行國科會補助之單一整合型計畫-節能減碳科技土木領域人才培育研究。此計畫以土木領域人才之培育為目標,規劃於20114月至20143月執行期間,邀集國內土木、能源、教育之專家學者,分析國內外土木與節能減碳科技發展現況,探討土木領域人力參與節能減碳科技發展以及土木工程生命週期系統融入節能減碳知能之可行性,並導入科學教育理論與評鑑之內涵,進行節能減碳融入大學土木課程的建立、土木節能減碳種子教師與推廣機構暨土木從業人員的培訓,以及校園節能減碳創意競賽與節能減碳知能活動之推廣,最後並提出後續發展的方案。
為了提升國人對節能減碳發展與土木領域技術關聯性的瞭解,以及介紹本計畫已獲致之部分成果,並針對節能減碳科技土木領域人才之培育進行意見交流,本研究團隊結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工程教育委員會,以及教育部能源國家型計畫所補助成立的建築節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於2012518() 假臺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合辦2012「節能減碳世紀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新思維」論壇()
本論壇邀請學術界與產業界具多年經驗之學者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主講人與講題分別為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廖洪鈞教授的「新能源時代土木工程師的挑戰」、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賴正義教授的「國內外土木工程系所節能減碳之課程與研發」、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陳一成處長的「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於離岸風力發電開發」,以及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大地工程部黃崇仁經理的「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於二氧化碳封存」。
本論壇亦於專題演講之後辦理綜合座談,針對「土木領域發展現況以及與節能減碳科技整合方向」、「節能減碳科技土木領域人才應具備之能力指標」、「節能減碳科技土木領域人才之培育」等議題,由與談人及與會人員進行互動式討論。綜合座談與談人除包括各專題演講講者外,亦邀請到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呂良正系主任、中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謝宗榮系主任,以及中國文化大學教育系陳信助教授,使座談內容能兼顧理論與實務。
本次論壇為本研究團隊首次辦理,初期目標僅在於宣導,故僅邀一百名國內產學界土木人員進行一日交流。本次論壇與會人員以業界居多,教師較少,本研究團隊預計於10111月再辦理第二次論壇,將開放較多報名名額,也期望學界能更踴躍參與。本次論壇相關資料可至本計畫之網站參閱下載,網址為:http://www.civilenergy.org.tw/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失靈的債務鐘

賴正義評論:

先享受是許多現代人的觀念與做法,不過一時的高興卻可能是終身的負擔,遺憾的是,不少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首長也懷有此種思維,管它有錢沒錢,處處花錢如流水,首長大名四處可見,最終債台高築,接手者成了代罪羔羊。

職司監察的監察院大爺們,請不要再打小蒼蠅了,或淪為意識打手,請約談債務已逼進破表的中央或地方政府首長,亡羊補牢,已免監察院大爺們成了千古罪人,而台灣成為希臘第二。



短評-失靈的債務鐘
  • 2012-07-14 01:1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財政部日前首度公布「地方債務鐘」,縣市政府累計債務與欠款金額逾八千億元,其中,宜蘭縣、苗栗縣、新竹市等三縣市的債務在公布之初就破表。這項「地方債務鐘」的設立,出發點應是示警作用,但縣市政府舉債破表,早已不是祕密,等到問題惡化後才公布,這個失靈的「債務鐘」當然難以發揮作用。
 對於舉債破表的三個縣市,財政部要求提出償債計畫,並以緩撥統籌款做為懲罰。事實上,在地方政府債務之外,財政部該憂心的是中央政府債務。今年底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突破五兆元,占GDP比率約三六%,距離公共債務法規定的舉債上限只剩下三個百分點。如果景氣進一步下滑,稅收勢必受影響,中央政府財政將再次拉警報。
 歐債危機越演越烈,從希臘、西班牙到義大利,各國政府陷入債務深淵,迄今沒有好轉的跡象。相較歐豬各國,政府總是沾沾自喜表示,我們債務餘額占GDP比率遠比歐豬各國來得低,但別忘了,西班牙在金融海嘯前財政仍有盈餘,公共債務比率也在安全水準,西班牙政府事前毫無警覺,事後又反應遲鈍,結果國家財政被金融海嘯衝垮,迄今仍難以收拾。
 「債務鐘」公布之後,如果中央與地方政府寅吃卯糧心態不改,也無濟於事。

醫療體系瀕臨崩盤的警訊

賴正義評論:

在民主、法治國家中,醫院經營者當然有其自主性依法經營醫院,醫護人員也有自主權選擇其工作領域與地點,旁人無權要求二者成為聖人或史懷哲,心懷犧牲奉獻無私等超現實精神。

不過超時工作是有法可管的,政府相關部門可依法查證並處罰違法者,而醫護工會也理當盡責保護其成員權益,個人另外建議應開放醫療體系,當市場不再被汲汲營營的財團寡佔時,自由競爭的壓力自然而然會改善醫療就業環境。




社論-醫療體系瀕臨崩盤的警訊
  • 2012-07-14 01:1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出走潮」、「從根爛起」、「崩盤」…這些極度負面的名稱,最近頻頻出現在媒體,令人注意而心驚的是,它們所指涉的領域,竟然是和你我人人相關的醫療體系與健保制度。發出警語的人,從護士、醫生到醫療界大老,幾乎是整個醫界如炸鍋般,開口就批,頻頻示警。國內醫療生態真的已經走到了懸崖邊嗎?是誰的責任?政府、醫界、民眾要如何面對,承擔什麼責任?
 這波醫療危機始自「血淚護士」的控訴,由於護士大量超時工作,卻沒有合理的加班報酬,能撐下去的,健康嚴重受損,曝光畫面甚至包括吊著點滴瓶還在護理站工作。撐不下去的,則紛紛離職,造成醫院人力嚴重不足,影響病人照護品質。經過幾波討論攻防,衛生署終於同意大幅加碼護士加班費廿億,風波暫歇。
 但醫療問題的引爆並未停止,層級還向上延伸,有台大醫院苦心培育的外科醫生決定放棄本科,改走當紅的醫療美容領域。台大醫院是龍頭醫院,醫生都頂著無形的光環;外科是重要科別,醫美則是相對輕鬆但賺錢快的行業,這個換跑道行動令社會矚目,也招來「救命不如救醜」的討論。
 醫院、醫生、護士專責治病救人,但目前醫界自己的問題也到了百孔千瘡、離病入膏肓幾乎只有一步之遙。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是醫療需求的大宗,但因工作量大、風險高、醫療糾紛多,人力早就開始流失,形成所謂「四大皆空」。近來醫療空洞化之說又漫延到急診,目前國內急診人力至少不夠一半以上,「四大皆空」變成「五大皆空」。前衛生署長、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甚至說,國內醫療環境惡劣已達臨界點,醫療體系再不思重建,五到十年內會崩盤!這樣的警語出自醫界重量級人士,令人心驚。
 歸納國內醫療體系崩壞的原因,不外醫療投資不足、健保給付不公平;醫療院所過度營利化、商品化;醫學倫理退位,商業掛帥;以及不少民眾濫用醫療資源。
 目前台灣的醫療費用投資僅占GDP的六%,和OECD中的廿個國家比較,台灣的醫療費用投資占比是第二低,已經無法應付國內民眾日益龐大的醫療需求。然而,如果要政府要增加醫療投資,社會第一個疑慮就是,納稅人的錢真的能用在人民身上嗎?還是進入醫院的口袋?
 健保實施後,地方診所和小型醫院生存困難是事實,但財團式、大型醫院反而分院一家家開,和口頭叫窮的現象完全相反。當護士們淪為血汗勞工,逼得衛生署加碼加班費補貼時,人民應該問:為什麼護士的加班費要國庫出錢,她們的雇主─醫院才是該付薪水的人啊!政府已經決定,醫療投資要從GDP的六%提升到七.五%,這是不小的數目,有助紓解醫事人員工作負荷與待遇不成比例的問題。但衛生署也必須監督醫院,拿了國家的錢,就要提供相對應的醫療服務品質。
 再者,健保給付不公的問題,已經吵了多年,平頭式、論件計酬式的給付,只問看了多少病人,卻不問疾病的種類與醫療成本,耳鼻喉科病人可以一眼診斷,腫瘤科則要多方檢驗,給付標準竟然一樣;而健保包山包海、大病小病一起保的方式,醫界自己都批判多年,也未見改革。事實上,民國九十五年,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已就種種醫療問題進行討論,並建議政府改善。但六年來,醫療政策單位只有小改小動,未就健保給付進行根本的、制度式的改革,致令問題一步一步惡化到今天危機重重的地步。
 台灣的健保舉世稱頌,但國外看不到的是背後的財務壓力與黑洞;民眾大病小病一窩蜂的往醫院跑,吃完這家的藥、下次再換一家吃的「逛醫院」心態與行為沒有被有效節制,也在蠶食健保的根基。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當然藥到病不除,台灣的健保已經開辦十五年,累積的病灶不少,政府要盡速對症下藥,不要拖到小病不除,大病要命的時候,則全民受苦。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

賴正義評論:

台灣沒有能力,也不應該成為財大氣粗的洋基帝國,只想以金錢搶收市場上現有的人才,而不從自家農場確確實實地培育可用的人才,傭兵拿了錢不一定有心辦事,合約到期,可能未流下任何雲彩就揮手拜拜,本土人才才會用心耕耘自己的家園。

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以及研發環境確實有諸多待改善之處,遺憾的是,握有決策權者未能洞視癥結所在,而學研界的大老只關心自己或友人的薪資,以及訂定一些不合理的評鑑指標,以限制他人的競爭機會,這才是台灣當前最需改進之處。



社論-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
  • 2012-07-06 01:08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最近中研院院士會議再度談及台灣人才供需失衡的問題。一些院士批評國內的大學生國際觀不足、外語能力差,大學所訓練出來的人才無法為企業所用;也有院士建議應深化人文教育,以重建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
 台灣人才不足的問題,近十年來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已屬老生常談。每次熱烈討論後,政府總會採取一些做法以回應各界要求,但政府這些被動回應的作為始終是零零碎碎、且戰且走,從未有一套長期的人才培養方案。
 舉例來說,六年前業界曾籲請政府調整大學的學程,以讓校園人才能為企業所用。政府幾經討論,設置了產業碩士專班、推出菁英留學計畫,行政院還成立了「人才引進及培訓會報」。但幾年下來,人才不足的問題依舊未獲解決。
 去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連署的「人才宣言」指出,政府長期把公務體制齊頭平等套在教研體系上,將使台灣難以聘到優秀人才,如今台灣已是高階人才的淨輸出國;此外政府設下的人才引進門檻,非但不利於爭取國際人才,甚至也使得來台唸大學的僑生與外籍生畢業後難以留用。對此馬總統回應表示會在政策上做一些調整。
 近十年來有關人才的建言從未間斷,人才供需失衡確實是台灣今天的大問題。但細讀再三,提建言者都是從自身立場來看待人才問題,而不是從台灣長期的國力來思考人才問題。是以企業家總是從成本著眼,希望放寬外籍白領人才的門檻,而中研院、公立大學總是從待遇著眼,認為如今大陸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待遇已遠遠超過台灣,若不調高待遇,台灣將會面臨人才流失的危機。
 然而,從長期國力來看人才問題,那就不能只著眼於人才引進的短期利益,而要有培養人才的長期思維。也不能只和他國研究人員比待遇的高低,而是應該找出提升研究熱情的方法。養才、攬才當然和成本、待遇有關,但執政者若僅著眼於成本、待遇,永遠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也不可能留住一流的人才。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指人才的培養需要有長期的眼光,政府絕不可以東聽一個建言、西聽一個建議,毫無章法的拼湊出一堆人才方案。
 人才到底該怎麼培養,古今中外並沒有一定的法則。但翻閱傳記歷史可以發現,為師者的熱情是不可少的。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例,兩人都深受他們老師的影響而啟發了研究的熱情。兩人自大學畢業之後都沒有追求高薪資待遇,但卻持續維持研究的熱情。1667年牛頓自劍橋大學畢業後留校負責輔導兩個學生的功課,年薪雖只有200鎊,但工作輕鬆,讓他得以創造出反射望遠鏡,進而發現宇宙的奧秘。
 愛因斯坦於1900年自瑞士蘇黎世聯邦技術大學畢業後,失業了兩年,1902年才到專利局當審查員,年薪也僅3,500法郎。但他樂在其中,在專利局工作六年多,此一期間他發表了相對論、等效原理等三十篇重要論文。他後來回憶這段在專利局的歲月說:「我非常喜歡專利局的工作,在這裡我悟出最美妙的思想。年輕學者需要獨立思考,最好先找一份與世隔絕的工作,像專利審查員、燈塔看守人,這樣既履行了一項有益的職責,又有時間致力於發掘科學的奧秘。」
 愛因斯坦於1933年應聘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此時他雖已享譽國際,但並不汲汲營營於自己的薪水,只提了一個數額不大的薪資,普林斯頓當局最後當然給他更高的待遇。由此可知,能否延攬到一流人才,關鍵不在薪資,而在於研究環境及攬才者的熱情。
 我國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他們能有孜孜不倦的研究熱情,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深受其師吳大猷的影響。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亦復如此。田中耕一1981年自日本東北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島津製作所的研發部門,四年的大學教育能培養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師者的熱情實為關鍵所在。
 十多年來台灣有太多人在談人才,政府也有太多的急就章方案,但這些方案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順遂了各方的要求,但台灣的人才問題卻日趨嚴重。政府只會不斷以量化指標評鑑大學、用量化指標決定教育資源的分配,用五年五百億擠進全球百大排行,卻從未致力於長期的人才培養計畫。政策片斷而零碎,只求近利而無遠圖,復以我們的教育制度重研究、輕教學,這樣的環境豈能培養出牛頓、愛因斯坦等一流的人才?
 經濟發展需要人才,社會進步需要人才,國力的強弱也取決於人才。人才政策在施政位階上必須超越個別的經濟利益,培養人才更甚於引進人才。而要培養人才,就得喚起教育官員及為師者的熱情。看看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田中耕一的成長過程,決策當局理應有些啟示才是。

兩岸應重新檢視ECFA的結構問題

賴正義評論:

施捨式、讓利型的協議絕非正常之道,其背後均含有特殊的目的,接受此種協議有如吸毒一般,短暫的快樂換來終生的受害。

台灣想留住台資與吸引外資,就須營建有利的環境,透過良好的政府效能、完善的法規、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高素質的人力等條件,建構雙贏的局面,贏得良好的口碑,自然而然會成為投資者的首選之地。


社論-兩岸應重新檢視ECFA的結構問題
  • 2012-07-07 01:01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日前香港熱烈慶祝「主權回歸」15周年,大陸趁此給予新一批的經貿「大禮」。反觀台灣,此刻卻是碰上兩岸經貿關係推進不易的景況。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商之障礙不少,「和平紅利」難以釋出。綜合各項跡象顯示,兩岸雙方應重新檢視ECFA的結構問題,並做必要調整。否則兩岸經貿發展前景堪虞。
 原本兩岸雙方早已預定在今年6月底前舉行「第八次江陳會」,並在會上簽署ECFA後續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等。這剛好也可為「ECFA簽署屆滿2周年」增添光彩。不料,六月間兩岸官方傳出消息,謂投保協議之洽簽,尚有一些技術問題待做最後處理,所以那時還沒訂定簽署的時間表。也就是說,原訂6月底前簽署的規劃,已同時宣告「跳票」。
 而6、7月之交的香港,卻是熱鬧非凡。當地大舉慶祝回歸15周年,及迎接新任特首梁振英的上任。在此當頭,大陸當局宣布授與香港多項經貿及財金優惠,包括加強香港的人民幣貿易投資結算功能、推動香港與滬深証交所之基金產品相互掛牌、促進陸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支持香港與珠三角的陸海空交通網絡進行銜接與合作等。這些經貿舉措,看在台灣工商及金融界人士的眼裡,著實是一種「刺激」。
 眾所週知,香港之所以能得到大陸的經貿「厚贈」,乃是因為陸港雙方簽署了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這項協議,是以「一國兩制」為基礎,所以大陸對香港出手大方,動輒給予特殊的經貿優惠。且CEPA協議亦有彈性的規劃,可以視情況逐年簽署「補充協議」,以補不足之處。而兩岸的ECFA,則是具有FTA(自由貿易協定)「對等」屬性的硬性架構協議,無法逐年調整、補充,只能「照表操課」。
 這樣的結構設計,雖實質上照顧到了我方的政治立場,但相關的「名份」,並未表現在ECFA文本裡。因為該文本對「兩岸政治定位」,係採模糊處理。連「台灣」、「大陸」的字眼都不提,而是以籠統的「海峽兩岸」來概括。還有,在文本上署名的是「海基會董事長」和「海協會會長」,至於他們究竟是分別代表國家、地區或政府,也沒講清楚。因而雙方很難做「制度性協調」,連要不要讓利,都有一堆閒話。
 這兩年來,兩岸ECFA的運作,實際上是走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雙方在推展後續協商時,各自都有一套主觀認知,所以很難磨合。台灣方面總認為,我方都已認同「92共識」了,大陸總該多給予照顧,最好能做到陸港CEPA的照顧程度。大陸方面則認為,台灣雖認同92共識,卻不強調「同屬一國」,連ECFA的文本都要用FTA的樣式,那就很難對台灣作無條件的「政策傾斜」。
 由此看來,ECFA中的政治定位問題,應該明確化。否則,ECFA的後續協商,恐怕會越來越難順利進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採用馬政府已露出口風的「一國兩區」概念,並爭取將它補列入ECFA的文本之中。不管一國兩區的定義究竟為何,它若能成為ECFA的政治定位,則大陸即有條件比照陸港CEPA的模式,來對台灣實行經貿政策傾斜。總是不必再打迷糊仗了。
 除此之外,兩岸ECFA現有結構中,還有很多需要補強的地方。譬如,當初ECFA附加的「早期收穫」減免關稅項目之選擇,並未充分考量台灣產業發展的取向,而更多地顧慮到2010年「五都選舉」及2012年「總統大選」的需要。換言之,當時相關項目之選擇,著重「惠及台灣中南部中小企業及農漁民」,這頗有利於執政黨向選民拉票。但相對之下,台灣產業發展的主軸卻模糊化了。所以,ECFA實施以來,台商「投資台灣」的氣勢不夠強勁,而其「投資大陸」的氣勢仍如以往一般地高昂。顯然ECFA在強化台灣投資環境方面的成效,並無法讓人眼睛一亮。
 總的看來,現行的兩岸ECFA,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小的弱點,這不但有礙兩岸雙方的後續協商,也壓抑了ECFA本應發揮的經貿效益。兩岸主政當局有必要儘早加以補強,俾於未來為ECFA創造更加順暢無礙的運作空間。

空轉的台灣 回不去了

賴正義評論:

立法院不具專業的形象不是今年才開始,立院空轉已行之多年,在全國的政府機關中,立院是最沒效率的機關早已是國人的共識。台灣也因此受害很深,尤其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爭鋒,台灣成了民主制度的不良特例,成為國際笑柄。

要提升立法院的效率,個人認為有二個途徑,首先是喚醒選民的良知,不要陷入藍綠紛爭中,選擇中立、有能力的候選人進入立法院,讓鷹派的政黨候選人一一敗選,才能使立院脫胎換骨。

此外,應修改憲法,降低行政與立法部門的衝突,如果台灣定位為總統制,立法院應修法成監督機關,總統猷如公司的董事長,行政院長為總經理,立委則為監察人,各有明顯權責,如果台灣定位為內閣制,總統僅為型式上的國家元首,由握有國會最多席次者籌組執政團隊,同樣各有明顯權責,才能發揮政府各部門分工合作、相輔相成的效能。



空轉的台灣 回不去了?
  • 2012-07-07 01:02
  • 中國時報
  • 【陳彥豪】

 目前網路上最夯的一句話,就是「我回不去了」,美牛議題讓台灣內耗空轉,立法院、政府及民眾都回得去嗎?
 一件專業問題,被吵成政治議題,立法院回不去專業的形象了。沸沸揚揚吵鬧不休,由今年二月份即已是全國頭版新聞,到目前熱火仍不斷,真不願意看到政策在這樣的停擺,一件專業的議題,如果當初能夠在府院會都能充分協調溝通並且與民眾清晰說明的話,或許今天不會變成這樣,政府官員與立委們就可以和太座大人說「我可以回去了!」,現在已經到這個地步,是否真的是「回不去了嗎?」,大家可否冷靜一下來探討我們回得去嗎?過去立法院是一個專業多於政治角力的國會殿堂,經過美牛事件,各種阻擋議事進行之手法都用了出來,我們不禁要問:「立法院,您還回得去過去專業形象嗎?」
 一定要等Codex結果公布才能下決定嗎?台灣的經濟回得去嗎?
 很多人都期待今年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在羅馬開會之結果就可以讓事情落幕,雖然目前Codex總算有一個決議,但是台灣已經花非常多的時間在空轉,這樣的空轉讓「台灣回不去過去經濟之榮景了。」,我們真的要等到經濟蕭條了,才要下決定嗎?
 通過萊克多巴胺之MRL,我可回去選擇不含萊克多巴胺之牛肉嗎?
 聽到一位媽媽為了未來可能通過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量(安全容許量,MRL),激動的說:「我真不知未來該如何面對我的小孩?」,當時筆者是有點感動,但也同樣覺得,政府相關單位可能沒有機會向這位媽媽說明什麼是最大殘留容許量,她可能不知道目前市面上所售之蔬菜、水果或加工食品所含的農藥或添加劑,都是設有「最大殘留容許量」,只要在這個容許量之下,我們每天都在吃而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萊克多巴胺就和其他農藥等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當然我們可以選擇不吃,這回政府還特別要求牛肉要標示原產地,即是還是要尊重少數民眾之選擇權,如果真的不想吃含萊克多巴胺之牛肉,民眾可以看該牛肉之原產地是來自哪?如果是來自加拿大或美國,可能就含有,但也一定是在安全容許量之下的牛肉,因為政府會去市面上抽驗。因此,政府就算是通過萊克多巴胺之MRL後,我們還是可以回去選擇不含萊克多巴胺之牛肉的。
 在國際談判中,解決衝突的方式一般有五種:
 一、法律條文的規範。二、前例、慣例及法院的判例。三、市場行情、同業價格(如ppb的公認安全標準值)。四、第三方的介入,例:Codex在羅馬之決議(必須談判各方都信任的、客觀公正的第三方)。五、專家學者的證言(透過透明的公聽會)。
 我們目前朝野能做的應該事先依據第四種與第五種的方式,也必須認清的是談判協商的本質是在價值/立場(Value/Position)與價格/利益(Price/Interest)之間作一個選擇。在民眾的健康(Value/Position)得以有所保障以及民眾擁有自由選擇權(Free Agency)的情況之下,美牛議題對台灣整體的國家利益(Price/Interest)而言,包括後續TIFA、PPD,以及FTA的未來可能簽訂在內,確實有再考量的空間。我衷心盼望台灣可以因為這次美牛議題的談判結果是讓大家都能回的去的三贏局面:人民的福祉,政府的公信力,立法院的專業形象。
 我們回得去嗎?因為美牛,立法院回不去專業的形象了;因為美牛,台灣的經濟無法回到從前的榮景,但是透過牛肉強制標示,我們還是可以回去選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牛肉,一個政策應該要由多方面來思考,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讓我們一切都還回得去。
 (作者為台北大學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