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第四章 分離式教育制度的風貌

第四章 分離式教育制度的風貌

主體架構

  分離式教育制度是植基於第三章所述完善教育制度的五大基本原則上

  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公平合理、彈性多元及確保品質下,

  使所有的國民能擁有一段美好的學習歷程,

         以及一段快樂的人生旅程。

  簡單而言,分離式教育制度融合了,國中自學案、綜合高中、廣設高中大學及推甄申請等等教育改革方案的優點。

  除適合人性、國情外,能改善眾人耳熟能詳的諸多教育弊病,

  還可確保考試制度的客觀、公平性,

  並且能提升每一階段教育的品質。

  分離式教育制度的基本架構為:

  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合格的教育機構,諸如大型綜合或完全學校、小型社區或單科學校,以及空中學校、森林小學等。讓每一有心向學的國民,皆有受各級教育的充分機會,達到有教無類的目的。

  義務教育的入學,仍依現行的學區制分發就讀,其餘各級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

申請制。非義務教育階段,為增加選課的彈性,學生可同時在數所學校選課。

  除了小學義務教育外,國民想不想上學,追求更深的學問,由他自己做主,國家不再採用高壓強迫的手段。

  學校,擁有自主開設各式各樣課程的充分自由度,提供多采多姿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教育行政機關成為監督、輔導、服務型的機構,其對學校的干預程度,則儘可能降低,期使每一學校能自行建立其特色。

  各級學校的課程全部採行學分制,除小學一至四年級外,學生可依其學習能力或意願,選修各種課程。除了少數必修的基本學科外,學生不再被強迫選讀其不感興趣的學科,從選修多元課程中,確立自己性向所在,建立自己多樣能力。

  摒棄現行僵硬的入學年齡及修業期間等限制以彈性的學制,讓國民調整其學習速度,也隨時可再重回學校學習,真正落實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只要相關條件符合,並經教育行政機關核准,每門學科皆可開辦研究所的課程,以暢通各學門的升學管道,解決技職生的升學瓶頸。

  至於學生教育程度及學術專長的鑑定,則由政府成立一類似現行公務員高、普考之專責常設機構負責。每年舉辦數次不同等級及學門類科的檢定考試,所檢定的學門

類科應包括各級學校的所有科系。

  學生在學校修滿政府所訂定的各級教育,或各個科系的必修科目及基本學分數後,而且每一科目的成績均及格者,即可取得參考權。

  檢定考試的每一科目都成立龐大的題庫,題庫內的巨量題目允許學生索取。題庫的題目,隨時由學校老師,以及社會上相關人士提供、補充,並由專責機構加以篩選、更新。題目依其難易程度,分成困難、普通及簡單三大類。辦理檢定考試時,試題分別由難易不同的題目,依某一適當的比例組合而成,可確實地鑑定出,考生的基本學力及程度的高低。

  此檢定考試旨在鑑定考生的學力,所以沒有通過名額的限制,只要通過各級教育或各學門所定的及格標準,即可獲頒該級教育或該學門的文憑。

  學校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不再具有授予文憑的功能。通過檢定考試者,由檢定機構統一頒發文憑,文憑不再與學校有任何關連。


廣設學校

  探究台灣當前教育諸多問題的主要癥結,乃在於教育制度未能貫徹有教無類此一

原則這正是分離式教育制度,為何將「廣設學校」列為第一考量要素的原因!

  為了維持教育品質及配合國家發展政策,長期以來,政府為高等教育大門及其科系把關、設限。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物以稀為貴」,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想法。

  當「大學生」成為一種高貴的稀有動物時,「升大學」便成為許多人追逐的願望。於是,就像實施匝道管制的高速公路,大學之道前,塞滿了焦慮不安的學子,一旦擠上大學之道,就可任你恣意飆車四年。

  這種令人嚮往的大學生活,導致了無與倫比的升學壓力,也衍生出今日可見的種種教育問題。

  經過數十年的打拼,台灣雖非世界首富,但是,也夠格號稱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富庶的地方。衣食不缺後,民眾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慾望激漲,不只年輕人,連已入社會多年的中年人,或從工作崗位退下的銀髮族,也想進學校再充電。

  只可惜,名額有限、機會不多,外加分配不均,以致於入學讀書成了許多人一生不可抹滅的痛。

    打通高等教育管道

  根據教育部數年前的統計,每年,大約有二十九萬七千名國中畢業生,繼續接受教育。其中二十二萬人(約百分之七十四)進入技職教育體系,七萬七千名(約百分之二十六)進入高中。

  進入技職教育體系者,最後只有不到四千名,可以完成高等技職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其比例不到百分之二。而進入高中者,則有六萬多名,可以完成一般高等教育,其比例超過百分之八十。

  高中入學聯招一刀切下,孩子的終身生涯走向,即定了一半!在台灣,學生的分流形成極不平衡的狀態,一旦走入被視為次等的技職體系,幾乎沒有翻身的餘地。

  因此,家長寧願犧牲三年的正常家居生活,寧願花大把銀子讓孩子上國四,也不願意他們的心肝寶貝就讀高職。以免經過三年高職專業訓練後,孩子必須再去補習班蹲,學習他們以往就不是很喜歡的升大學考試科目,才有機會成為大學新鮮人。

  為了爭奪有限的大學入學機會,以及更稀少的明星大學或科系名額,學校,在家長的期許與壓力下,將教學重心與資源,全擺在爭取最佳升學率上,以獲得學生、家長的肯定和感激,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掌聲。

  一言以蔽之,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升學!

  為了達成這個神聖目標,學校不惜違反法令規章和教育理念,以「考試領導教學」,但求創造傲人的升學佳績。另一方面,學生更罔顧自己的能力、興趣,以「升學領導讀書」,但求最終能躍入大學窄門。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幸的是,聯招以聯考分數,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後依序分發到高中、大學及其科系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分配到成績好的學生的高中,由於學生吸收新知較快,學校讀書風氣較盛,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比例也就較高。反之,分配到成績較差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例自然較低。

  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升學率高的高中變成明星學校,不好的高中,越來越招不到成績優秀的學生,甚至於招收不到一般學生,於是不得不改成職業學校。

  在「文憑比人強」的社會觀念下,學生只好拚老命、唸死書,但求考上明星學校或科系。如此推波助瀾,使升學風潮更為為澎湃,更是洶湧。

  有鑑於此,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唯有打通高等教育管道,破除明星學校的形成,落實有教無類的原則,才能跨出教改的第一步

    打通技職升學通道

  除了要求政府在相關條件允許下,積極開辦公立學校外,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應獎勵民間興辦各級學校

  無論私人興辦國民教育或高等教育機構,都會有益於國家社會。不僅能增加社會價值的多元化,豐富多元文化的創造力,也會形成學校間良性的競爭。

  例如,回首從前,在帝制盛行的舊時代裡,教育,多以私塾書院為主,官辦儒學為次。民間鼎盛的文風,使允文允武、經國濟世的人才輩出,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為了因應個人及社會的不同需求,除了增加學校數量外,學校的種類、型式也須增多

  尤其是,要打通技職升學通道

  一般性的大學與科技大學,在教育目標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性,前者偏重理論研究,後者則重技術開發。社會上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大致以技術為重,理論為輔,故應鼓勵科技大學的興辦,對我國產業的升級將有莫大的助益。

  而且,讓佔多數的高職學生有更高階的進修管道,可改變當前「技職教育為次等教育」的錯誤觀念。

  「高職的學科有可能提升至大學或研究所的程度嗎?」或許你會質疑。

  茲以目前高工的汽車修理科為例:

  高工階段學生所學習的,可能僅為簡單的汽車結構、維修技術、零件材料認識等。假如,升格為科技大學的汽車修理系時,即可教授學生電腦、材料、力學、機械、電子、設計等知識。甚至進一步發展成,一門具有研究所程度的高深學科,建立國家自製汽車的知識基礎與技術能力。

  曾有人投書報紙,闡述其授課如下:

  以筆者所開授的「家庭電器修護」這門課程而言,除了必須引進新穎電器供學生拆解、研究,探討可能的故障現象與檢修方法,使其具備修護與設計之知能外,尚須要求其利用電腦打字繪圖,完成精美的個人實習報告,並建立組間磁片、光碟檔案,使能具備打字排版印刷,及教導他人利用電腦網路檢修電器之技能。另外,亦要求其進行家電市場調查與資料蒐集工作,除了必須上網查詢資料外,亦須赴各賣場訪價,以便了解電器發展走向與消費趨勢,透過這樣的活動,即可讓學生吸收或享受到創造發明理念、消費意識、上網樂趣、工業產品鑑賞能力、人際溝通技巧、廣告行銷方法、創業要領與企業經營理念。
 

人盡其才

  除了未能做到有教無類外,台灣當前教育的另一重大缺失就是,未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政府長期綑綁教育,舉凡私人興學、大學院校系所設立和招生人數、高中高職比例、學生上課方式、修業期間、教材編訂及入學考試科目等等,皆有硬性規定。在這種僵硬的教育體制下,如何能達成因材施教、人盡其才的教育理念呢?

  國小階段採用統一教材、統一進度,強迫所有能力和性向各有差異的學生,以同樣的速度學習這些教材。可以說,從國小開始,就忽略了學得慢的學生,也有學習的權利,任由他們學習落後而不思補救。然後,還強迫這些基礎不佳的學生,到國中就讀,否則家長要面對國家的處罰。

    編班問題

  「能力分班好!」

  「常態編班更好!」

  到了國中階段,面對升高中的壓力,多年來,國中教育一直受困於一極嚴重的問題,即到底要採行常態編班或能力分班

  「今天你放棄我,明天我放棄你」,一位後段班的學生寫信給部長說。

  「今天你放棄我,現在我就放棄你」!有些國中升學班的學生也說。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強力推動國中常態編班,雲林縣卻有許多國中校長堅決反對。他們表示,當全縣已經有三成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先被私立中學選走,要求國中常態編班,對國中生而言是否公平?是否能稱之為常態?

  一位國中校長忿忿不平地說:「教育部強調常態編班的目的,在於保障教育的平等,以及受教學生立足點的平等。然而,好學生已先被私立學校搶走了,還談什麼平等?談什麼常態?

  校長們認為,學校辦學固然應有教無類,其實,國中學校對前來報到的學生照單全收,這就是有教無類了。但是,教育的過程應實施因材施教,唯有因材施教、適性發展才合乎人性,才能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做適當的教學。

  常態編班表面上看似平等,但每個人都有差異,尤其是,經過國小的學習後,個別差異更顯著。升上國中之後,有些學生還停留在小學三、四年級的程度,甚或更低。在差異如此大的情況下,常態編班,能解決這種教學上的問題嗎?

  到底是常態編班好?還是能力分班好?

  依教育部規劃的常態分班制,結果發現,有些學生因為跟不上學習而感到痛苦,有些則感到不耐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上的困難度也大增。

  反之,若採行分班制,放牛班的學生會因成績低而被歧視,因被歧視而愈頑懶、愈低落,二者循環互為因果,最終產生了嚴重的校園問題。

  探究事實,教育的弊病不是肇始於,常態編班或能力分班孰好孰壞的問題!而是,不良的教育制度使然

  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功能在於,讓學生學習基本的能力,課程自然無法太多樣。但是,目前國中教育同一班車上下,整體學習環境沒有彈性,學校課程過於狹隘,根本無法滿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求。

  還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學生,視非升學考試科目為累贅;抱持「書海無垠,回頭是岸」者,則排斥艱澀無趣的升學科目。

  事實上,「鐘鼎山林,人各有志」,每個人的天資有異,怎能強求每位學生,都必須搭同一班火車,同站上車,同站下車呢?

  至於非義務教育,其分發是以分數為取向,幾乎與興趣無關

  國中畢業生升學科目較強者,就讀高中,成績較差者,進入高職。高中生為了升大學,鎮日與升學科目為伍,非升學書籍則無暇且不願涉獵。高職生則因升學無望,所讀又常與興趣不同,只好鬼混打發時間。

  不論是高中或高職生,三年的寶貴青春就如此被糟蹋了!

  縱然三生有幸得以進入大學者,也是虛晃四載,不談也罷!

     富彈性的學習環境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建立富彈性的學習環境,是達到因材施教的必要之務。

  在此制度下,義務教育的入學方式,依據現行學區分發制度,非義務教育則採用申請制。各級教育的課程,全採用學分制,並廢除目前三修不及格,二分之一不及格,以及一定期間內未完成學業,就勒令退學等規定。

  學生依其能力、興趣、規劃及需求來選課,通過校內考試的學科,可獲得學分證明。老師替學生評分的目的,不是要剝奪學生學習的機會,而是評量學生在該門功課上的水準。如果學生未達應有的水準,可以重複修讀,直到達成為止。

  除國小階段仍採班級制外,學生依其所選學科上課,因此,國中階段的教育不再有常態分班或能力分班的困擾。

  對每一學科而言,由於選課學生必須具備應有的基礎,因此,程度相去不遠,可減少老師授課時的困擾,提高學習效果。

  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性質也將多樣化。學校各盡所能,學生各取所需,真正落實人盡其才的理念,並使整個社會活潑起來。

  尤其是,新增的學校或科系,不會再偏重於一般大學及傳統科系,可顯著打通技職生的升學通路。

  分離式教育制度也主張,除了國小外,國中義務教育不再強迫就讀。

  或許,讀書是件人生大事,但對某些人而言,也許賺錢或直接到「社會大學」學習,更切合他們的需求,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想接受現代文明的污染。對於這些人,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抉擇。

  誠如一位國中B段班老師的告白:

  如何解決國中教育問題呢?對於讀書意願不高、甚至抗拒的學生而言,繼續強迫他們留在國中,只是浪費他寶貴的三年青春時光而已,因為在學校中幾乎學不到任何東西,這樣的學生,絕非少數,而且多數喜歡唱反調、作怪、出風頭。記得有份雜誌曾刊登美國教師聯合會主席的呼籲說:『讓兇暴的少年在學校裡橫行,不僅對他們無益,反而毀了那批想自救的學生,這是不道德、不明智,行不通的。』我深有同感。我期盼,我們的義務教育要更有彈性,不要強迫那些不適合學校集體教育的少數學生,非留在學校不可。這遠比國中鬼混三年,為的只是一紙畢業證書,要有意義多了
 

考試取才

  非義務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聯考制度,在台灣已實施了四十年左右。

  四十年來,聯考是否合理姑且不談,但聯考的公平性深獲大眾肯定。

  有人甚至說:「聯考是中華民國僅剩的公平制度」。

  這對法治長期不張的社會,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公平標竿。在百病叢生的教育環境裡,所幸還能維持這麼一點「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的公平性,「聯考之前,人人平等」,使得社會的階層流動有了可能。

  賴子曰:「貴賤非命、貧富在人」,只要努力用功點,就有出頭天的機會。四十幾年來,咱們社會之所以能安定與繁榮,與此可能有密切的關係。

  為了延續這個優點,分離式教育制度也主張,利用考試來客觀「取」才

  所謂的考試「取」才,並不是在入學大門口前,設立層層的「考試拒馬」,來「篩選、限制、淘汰」學生的學習機會。

  而是在每一階段的學習後,由公正、客觀的專責機構,以考試來「檢驗、判斷、鑑定」學生的學習結果。

    學校不再扮演文憑印刷機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義務教育仍依現行學區分發就讀,其餘各級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申請制。在教育市場達到供需平衡下,無論老少智愚者,都有學習的機會,如此,即能達到學習機會的公平性。

  入學方式採用申請制,如何維繫教育機會的公平性,是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當前社會的貧富差距日愈擴大,加上,將來連公立大學都必須自籌部分經費,可能造成大學對富者的依賴性日增。

  入學採申請方式是否會造成不公?

  學校數量與學生數量達到供需平衡時,不再是學校單向選取學生,學生也有機會篩選學校。再加上學校已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與文憑的頒發無關。此時採用申請制,不致於產生現有申請制的弊病

  依現行教育制度,學生是否能如願畢業,甚至於,能否如願升學,都取決於學校的成績,因此,學生的命運常掌控於,握有分數決定權的老師。

  為了能混到一張畢業文憑,「營養學分」的課程常座無虛席,對於「殺手」、「大刀王五」當道的必修課程,學生只好皮繃緊一點,準備任人宰割。

  到了學期終了,千奇百怪的事都有。

  不少學生奔波於道,以無奈的口吻苦求恩師,或是在師母家門口站崗,用盡軟、硬招,嘗試改變教師評分的決定。最常見的招數是:「苦旦型」的學生哭訴已到「二一」邊緣,哀求老師救他;「少爺型」的買花送禮,夾藏萬元現金;「大哥型」的直接恐嚇老師,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當學校不再扮演文憑印刷機時,這些怪現象自然就會銷聲匿跡。

  老師所給的分數,只是學生學習結果的第一道認證,學生想得到文憑,想接受更高階的教育,必須通過另一道公正、客觀的鑑定。當老師不再是「得分之鑰」時,學生的學習評量也就較公平、較客觀了!

    題庫的建立

  無論是入學或畢業,若採計學生的在學成績,會因比較背景的不同而有偏差。如果,以相同的試題來鑑定全國學生,其比較基準相同,所得的結果當然就較公正了。

  此外,題庫的建立,更能提高試題的全面性、客觀性、合理性及專業性。

  以八十七年台北市高中聯招為例,在主管單位特別關照下,試題過於簡單,致使第一志願的最低錄取分數,高達六百六十分(總分七百分)。放榜前,許多估算分數會超過前一年第一志願錄取分數者,莫不欣喜若狂,為人父母者,也只好陪公子到處遊山玩水,作為犒賞。誰知,放榜後,竟然掉到前三志願之外,真是慘雲罩頂,哀鴻遍野。

  試題的深淺難易,不僅嚴重影響學生的升學,也影響他們一生的前途!

  試題如果過於簡單,根本測驗不出學生的程度,也會導引學校的課程走向簡單化,降低學生的水準。長期下來,學生的學術基礎不足,怎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反之,如果鑽牛角尖的試題太多,反正大家都「霧煞煞」,同樣犯了分辨不出學生程度高低的毛病,而且,還可能打擊到一般學生的學習欲望。

  為了穩定試題的品質,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隨時提供該學科的相關題目,建立題庫

  題庫內的題目分成困難、一般及簡易三種。每年的試題,可由佔百分之六十的一般題目,以及各佔百分之二十的難、易題目組成。如此,每年試題的難易程度便可合理、適中了,不致於因人而異。

  題庫內的「巨量」題目,也可提供需要者參考。

  「洩題?」何懼之有!

  因為,只要這些索取者有能耐,死記活背這麼多題目的答案,並通過檢定考試,那也意謂著,他們已具有該學科的基本專業學識了。

    檢定考試的功能

  與入學考試不同的是,檢定考試的目的,不是事前評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是事後鑑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只要符合檢定考試的及格標準,即認定考生已具備應有

的程度,可獲頒檢定合格證明或學歷文憑。

  由於沒有通過檢定名額的限制,每位考生不再需要踩著他人的頭,才能冒出頭,不再有「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情事發生。

  每個人只要「戰勝自己」,就能成功,就能達到目的,如此可消弭,因入學名額受限而產生的升學壓力。學生彼此之間,毋須再為了分數,做惡性的競爭,每人可依其所設定的標準而學習。

  也因為「考招合一」的入學制度已廢,較優秀的學生,不會再因入學考試的分發而群聚一校,明星學校或許不致於消逝無蹤,但也不致於屹立不動。今日擠明星學校或科系所衍生的惡風,當然會收斂不少,學生毋需再離鄉背井求學。可能以便於上課、符合自己需求為選校的主要考量,如此可使各校的素質漸漸趨於相同

  為因應學校性質、科系種類的多樣化,檢定考試所鑑定的項目也須隨之增多。

  在此情況下,現今技職生,或美術、音樂及體育生等藝能生,升學管道狹窄,不易獲取高等教育文憑的問題,都可獲得相當程度的解決。

  學生可昂首闊步地走入技職教育體系,而不再侷限於高中、大學的傳統升學之路,也可還給技職生失去已久的尊嚴與信心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專責常設機構來辦理檢定考試業務。

  檢定考試的作業流程可公開,不易受人情世故的影響。

  在人事固定、經驗承傳下,能改善當前每年由各校輪流主辦聯招的缺失,提高試務作業的品質。

  而且,每年舉辦數次的檢定考試,使考生不致於因為「一時的失誤」、「一試定終身」或「一年只有一次考試機會」,而浪費了寶貴的時光,比較合乎情理。
 

質量並重

  從事教育改革,不僅是為了追求自由和開放,完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理想而已,也要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多樣人才,達到提升教育品質的最終目的。

  數十年來,台灣的教育並非一無可取。

  舉例而言,幾十年來,曾遠赴先進國家取經的數十萬名留學生,在他鄉異國的表現,毫不遜色於當地的優秀學生,甚至於,搶走了他們的優渥獎學金,以及高薪的工作飯碗。

  但是,國內目前確實還存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影響我國的教育品質。

  目前國內大專院校的數量,尚未達到飽和狀態,在僧多粥少的情勢下,「你不

入大學,還有很多人等著進大學」,因此,造成學校處於一種相對的優勢地位

  學校只要大門一開,大排長龍的學生,就像「朝聖」般地絡繹而來。

  學校,根本不怕招不到學生,所以,也用不著花心思去改進教學品質。

  加上國內的大學評鑑又畏首畏尾,欲語還止,更養成有些系所或學校故步自封,不求上進。

  除了學校品質有待改進外,學生學習歷程也是問題叢叢

    學習歷程問題叢叢

  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論學生的程度如何,學習步伐一律是「齊步走、向前看」,不准脫隊或插隊。

  六年的小學生涯後,不管趙一、林二、張三、李四、王五的學習意願,政府強迫所有的畢業生進入國中就讀。

  對於那些連國語課文都還不太會唸,數學九九乘法表還不熟的學生,根本無心無力接受國中教育。強迫他們上國中,無疑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殘酷做法。

  對於中、上程度的學生,在「升學掛帥」的教育原則下,國、高中學校為使聯

考成績耀眼,教授的重點完全針對聯考範圍

  老師以大量的模擬試題來訓練學生,以記憶替代了解,結果是,學生習於強記而弱於思考,個個成為考試機器。知識的視野窄化於考試的細縫,無暇也無心接觸升學考試以外的書籍,所讀所學與社會需求脫節,根本無一技之長,無謀生能力。

  至於大學教育也好不到那裡!學生在大學中,只為追求一紙文憑,卻無意獲得等值的學識,完全違背了受教育的真諦。

  數年前,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先生曾舉辦一次測驗考試,對象為大學物理系應屆畢業生。測驗結果為:四百五十餘試卷的平均成績為二十二分,成績在五十分以上者有六人,最高成績為六十分,有一人。此項成績竟如此偏低,使其甚感驚訝!顯示大多數物理系學生,在天資、能力、學習態度上,都不適宜於學習物理。

  此情形,當然沒有理由僅限於物理系而已!

  為了提升教育品質,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廣設學校及民間興學。當教育資源不再寡佔於少數學校時,學生選校的市場機能,會對學校造成巨大的壓力。為了生存,學校與學校間就會有良性的競爭,有競爭則有進步,教學品質才能提升。

  例如,近年來,教育部開放大學校院的設立及升格,各校為招攬學生,紛紛使出花招。實踐大學作車廂廣告提高能見度;清大強調提供多樣化學程,培養各種領導人才;中山、交大、逢甲等校不約而同地提供優厚獎學金。

  至於,鼓勵民間興學的目的,除了可實踐多元的教育理想,活潑人才的培育方式外,還可活用民間資金,以提升教育品質。政府也可將大量的教育經費,轉移至服務性或福利性的教育機構,使特殊、偏遠及弱勢等教育,獲得更多的照顧,保障其應有的品質。

  要保障教育品質,就須嚴格執行各級教育的入學把關。除了國小義務教育外,避免程度不足者跟不上學習速度,申請入學者,必須先完成前一階段的教育課程,並通過檢定考試。

  當學習歷程不再一成不變時,學生再也無法人云亦云,盲目地照著別人走過的路來走,直到踏出校門後,才開始思索、規劃人生之途。

  此時為時已晚矣!

  分離式教育制度,讓每個人從國小高年級起,就必須依據自己的條件、需求及意願,規劃自我的學習之旅,甚至是漫長的人生走向。

  課程多樣化,加上採行選修制,學生可隨時修習各式各樣的課程。從多元學習中,培養出興趣,開發出個人潛力,並建立多方面能力。

  所以說,分離式教育可培養出,具有嫻良規劃及應變能力的學生,以因應多變的社會潮流

    文憑把關

  隨著廣設學校、課程多元、學制彈性等實施,就可完成「保障及提升教育品質」的千秋大業嗎?

  「哦,不!」

  「有可能出現文憑專賣學店!」

  錢,誰不愛!只要學生出得起價錢,魔高一丈的學店,總有辦法讓學生拿到文憑的。如果不知門道的話,讓作者偷偷地洩漏一點點祕方:

  校長恫嚇老師,老師掩護學生,上課放水,考前猜題,只要偶而來學校,考試不缺席,保證讓學生科科高分過關。

  一切合法下,「道高僅一尺」的教育主管單位,又能奈他如何呢?

  「預防勝於治療」,為了防弊,只好廢掉學校頒授文憑的武功。

  分離式教育制度提出「文憑把關」的主張!學校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學生想拿文憑,就請參加國家專責機構舉辦的檢定考試,以破除學校「球員兼裁判」的弊病

  學生在校修完學分,只是取得參加檢定考試的資格,修完學分,不保證能獲得文憑。如此,勢必能導正現今許多學生只為分數,但求畢業文憑的心態,「由你玩四年」一詞,也不再是University的代名詞了。
 

學校不是競技場

  分離式教育制度,與其它教育改革方案最大不同處,就在於改變了學校的功能。

  不論國內、國外,上至大學,下至小學,學校除了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外,另一重要的功能就是頒發文憑、授予學位

  在台灣,由於升學壓力過重,學校,除了是讀聖賢書的場所外,也是一個考試技倆的訓練場,更是一處你死我活的競技場

  在高貴的「學術殿堂裡」,身不由己的學生,不但學到應付升學考試的知識,同時也修到擊敗考場同儕的技巧。

  「天大,地大,不如我大!」是凡人共有的心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則是道德家的情操。在現實的社會裡,道德家的情操不是凡人所能接納的。

  為了獲得有限的升學名額,不少升學班的學生,在「春風化雨,教人為善」的學校裡,學到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進化論,以及「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黑白學。

  在學習路上,常可見到學生抱持「我會的,最好你不會;我不會的,最好你也不會」的「死道友,不要死貧道」的心態。

  對於非升學班,甚至於是放牛班的學生而言,學校更成了可怕的監獄、「狗籠」。課本的內容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上課簡直無聊透頂,老師不愛,校長不疼,恨不得早日跳出這找不到自我的失樂園。

  他們不了解(對不起,我也莫宰羊!),大人為何要強迫他們入學,困守在不屬於他們的地方?難道將他們關在學校裡,就能達到受教育的目的了嗎?

  「身在校內,心在校外」,最後,他們學會了自暴自棄,學到了滋事而已。

    學校不是認證機構

  在當前教育制度下,學校既然可授予學位、頒發文憑,為了保障教育品質,避免浮濫,學校數量當然要設限。學校少,可篩選學生,可維持一定教育品質,卻也

因激烈的升學競爭,產生諸多教育問題,扭曲了教育目的。

  於是,有識之士又疾呼廣設學校,雖然解決一些教育弊病,卻又造成入學水準不一,畢業品質不齊的問題。

  例如,在錄取名額已定下,多年來,大學聯考考生,只要在一百道題目中,答對四十題,就可成為「大學生俱樂部」的會員,似乎離六十分才及格的標準,還有段距離。隨著學校數量的遽增,不知將如何維持已不算高的入學水準?!

  如何控制畢業品質?也是廣設大學後的棘手問題。

  學位文憑一旦全面開放授予後,不容諱言,會有「學店型」的學校將文憑發放,視為學校「生財」的重要管道。

  有朝一日,有可能就像路邊小販叫喊:「一百!一百!」一樣,客官們只要花一百元,就可以買到一張學士文憑。甚至於是「三件九九九」,學士、碩士,外加博士文憑,一千元還有找呢。

  今日已提出的許多教改案,之所以無法全盤解決教育弊病,其癥結就在於,讓學校擁有上述的雙重功能。所以,分離式教育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主張學校是學術殿堂,不是認證機構。

  其實,這種主張也不是嶄新的創見,無論古代或現在都是有案可循的。

  在科舉時代,政府所辦的官學屈指可數,多數的讀書人,是在民間私塾接受聖賢書。經過十年寒窗苦讀,讀書人可以參加政府舉辦的「秀才」、「舉人」、「進士」等各級考試,除了鑑定自己的學識外,亦可謀得一官半職。

  目前,國內也有官方主辦的學力鑑定考試,自修者或在補校進修者都可參加,通過者可取得相等學歷。這正是分離式教育制度的縮影!

  遺憾的是,這種鑑定考試不受學子青睞、乏人問津。理由安在哉?第一、文憑不值錢,其價值遠低於正統學校所頒發的文憑;第二、鑑定的學力層級不高,僅止於專科學歷,而且項目不夠廣泛。

  如果,能改善目前鑑定考試的兩大缺失,讓其頒授的文憑價值等於、甚至於高於目前學校文憑,並且積極擴大鑑定範圍,必能一舉匡正現有的教育弊病。並且,能提高教育品質,減少千萬學子的讀書苦,以及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提升國家整體的素質與競爭力。

  何樂而不為?這正是分離式教育制度的期盼與目的!


老師的角色

  老師像什麼?

  老師像什麼?老師像一棵大樹,讓我們大家乘涼。老師像什麼?老師像太陽,每天照亮我們。老師像什麼?老師像安全帽,天天保護我們。老師像什麼?老師像白雪公主,每天穿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老師像什麼?老師像大哥大,讓我們打電話。老師像什麼?老師像字典,天天讓我們查不會的字。老師像什麼?老師像棍子,我們不乖就打一下手心。老師像什麼?老師像橡皮擦,我們寫錯字,就幫我們擦掉。老師像什麼?老師像女明星,我們永遠少不了她。這是力行國小陳姿陵小朋友所寫的。

  在民智未開、知識貧瘠的年代,擁有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讀書人,是蠻受尊重的。師生的關係猶如君臣、父子一般,並列為人世間五倫之一。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給了我們肉體,老師開啟了我們的心靈,老師的地位宛如父母一般。

  這種關係與地位持續了數千年!

  當老師雖不能致富,但能贏得校長的尊重,

             獲得家長的信任,

             擄得學生的感激,

            也找得自我的肯定。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長紅的盤勢終究要下跌!在台灣,老師也愈來愈鬱卒。

  有人說:「近十年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最大的成就,就是顛覆了一切傳統事物,包括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八十六年三月,台中地檢署某位檢查官,在一場教師法律常識教育研討會中,告訴一百五十位國中、小學的訓導主任、訓育組長及老師們:

  學校將記大過的學生姓名公布,可能涉嫌妨害學生的名譽;學校定期檢查學生書包,必須學生同意或者要有搜索票;毆打學生成傷,可能觸及傷害罪;將學生在教室外罰站,可使學生喪失受教權;學生下課後處罰留校不准回家,則老師涉嫌妨害自由;學生與老師相罵,均可能被告。

  不只當場舉座嘩然,也喚起了全國老師的覺醒。老師,終於必須走出昔日受人膜拜的神堂,做一名「眾人皆可群起攻之」的凡夫俗子

    茫然的老師

  近年來,人權、保育的呼聲響徹雲霄,這股觀念也衝擊到教育環境。

  很明顯的例子是,雖然還是有老師體罰、責罵學生的事件發生,但是已經比以前少很多,而且也不再那麼理直氣壯了。倒是「尊師重道」愈來愈成為教師節時的應景之詞,學生傷害老師事件已不止一端,除了訴諸「武」的暴力外,還有「文」的恫嚇。

  時代改變了,老師的角色也不能不變!

  面對新時代的學生,老師當然不能用陳舊過時的方法來帶。但是,整個社會對老師有了新的要求後,在制度、設備、人力、軟硬體上的支持卻無法匹配,而教育行政體系對老師的尊重是那麼少,不切實際的命令和規定卻是那麼多!

  教師法中明定,教師負有「輔導或管教學生,引導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之義務。有責必須有權,才能善其事!面對愈來愈不純樸、古意、聽話的學生,國家給了老師什麼權,去執行管教的重責大任呢

  教育主管單位三令五申不准體罰學生,但是失去體罰的教鞭後,應該要擁有什麼利器來教導學生?

  是「愛」嗎?

  是「輔導」嗎?

  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

  只怪當年老師的老師沒教,毫無經驗的老師們,在茫然中自我摸索,猶如瞎子摸象,不但不得其門而入,還撞得滿身是傷。

  既然要老師負責管理工作,卻不給老師管理權力,就像要求警察當人民保母,卻不准其動用公權力,如何做得好?

  很多老師覺得,他們是最可憐的族群。於是,愈來愈多的老師,選擇提早離開教育圈,結束一段原本充滿期待,結果卻是心碎夢醒的職涯。

  在美國式的「愛的教育」風潮下,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問題,教育當局提出的對策是「加強輔導」,期望以愛來教化學生。

  既然專家、學者認為關愛、輔導勝過管理、處罰,現行教育體制為何不重視校園內的輔導工作?中等學校內的輔導老師嚴重不足,一個輔導老師怎麼有可能輔導六、七百名學生?輔導絕對是專業的工作,多數老師的專長不在於此,教育主管單位為何不肯擴大輔導老師編制,而要其他「術有專攻」的老師來替代?

  「無助的是理論解決不了實際,眼睜睜看孩子沉淪下去,再聽長官專家自以為是仙藥靈丹的輔導理論,回到學校面對的卻是困境重重、挫折連連、心傷累累的輔導現況,無助更多。今日的輔導,我們不敢說徒勞無功,但耗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後,青少年行為卻愈形乖張、膽大妄為。之所以如此,上級諸多輔導作為不切實際,過於表象,甚至不可行,然基層老師迫於長官威權、專家權威,不得不照單全收。上級重視的是撒下多少鈔票?回收多少數字成果、書面資料而已,至於真正實效如何?只有數字會說話,只有成堆成疊的資料可以展示。」這是一位中學老師的心聲。

    老師新定義

  在轉型的社會中,老師的角色是否也該隨著改變,才能合乎時宜?當社會大眾解除了老師的教鞭時,老師是否還要負擔管理、輔導的工作呢?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應給老師一個新的定義。因為,老師也是人,不是法力無邊、無所不知的神。

  如果老師不再是升學與管理的工具,如果老師的任務是,傾囊傳授專業知識,啟發學生探索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那麼老師們何苦在教育部三申五令的情況下,還要冒著違法的危險來體罰學生呢?

  老師是什麼?

  老師不是大樹,不是太陽,不是安全帽;老師是會犯錯的凡人,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上班族

  隨著社會環境和價值觀的大幅變遷,老師的尊嚴,是建立在他的學養與教學上,並非建立在傳統的「天地君親師」威權上。

  我們不能再將老師當成「永不打烊的守護神」,老師也有他自己的家需要照料,也有他自己的事需要處理。

  我們不能再把教育上的諸多問題,全推給老師來承擔,我們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重責大任,必須共同對下一代的明天做出承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