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什麼是人才?人才在哪裡?


賴正義評論:

在學界大老眼中,諾貝爾獎得主鐵是人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在那裡?美國一定比其他國家多,但近年來,美國的經濟有獨佔鰲頭嗎?這些人才都救不了最熟悉不過的祖國,台灣若花了大把銀子在他們身上,就真的能把台灣從地獄拉到天堂?

出名後的林來瘋當然是人才,但是,當他輾轉於各球隊時,又何曾被正眼視過,同樣的人在同一時段,可能是婚鴉,也可能是鳳凰,差別就在於是否有展現的舞台,請大老、大官別在瞧不起台灣人,在這小島上,遍地是人才,只欠缺你們給他們一展長才的機會。


觀念平台-什麼是人才?人才在哪裡?
·        2012-08-24 01:46
·        中國時報
·        【周平】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今年八月六日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受訪時指出:「出國留學人數減少、來台外籍人士多是藍領、社會環境不如新加坡國際化,以及人才被他國吸引、挖角」等四個因素是台灣人才危機的主要原因,並認為台灣若再無作為,將「死狀甚慘」。筆者毋寧相信朱主委「需才孔急」的殷切之情,然對於其「人才論述」所預設的思維限度,和實際執行時所產生的非預期後果,願尊敬地提出不同見解。
     首先以「人才/非人才」這個二元對立架構來推究朱主委的話語結構來看,上述「人才」的指涉有著明白的限定性和排他性,它是指喝過洋墨水(非本土培養)的學者、白領(非藍領勞工)的外籍(非本籍)科研人才。此外,吸引人才的條件則預設了,如亞洲各國的國際化程度(非在地化)和優厚的物質(非非物質)誘因──薪資。
     當這樣的「人才」論成為社會的集體想像時,我們無異於將自己框限在長久以來跳脫不出去的觀念枷鎖中。那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錢能使鬼推磨」和不甘成為「東亞四小龍尾」。換言之,形式上開放和彈性化的攬才想像,卻是來自學術殖民和唯物主義下的封閉系統,看不到多元性和學術與產業結構的真正困境。
     在台灣現有「重量不重質」的代工型產業和代工型學術生產體制下,以及假新管理主義之名,行黨同伐異、營私圖利之實的組織文化中,無論是本籍或外籍人才都將面臨「龍困淺灘遭蝦戲」的苦悶。此外,長期享受投資獎勵和優惠的資本家和握有龐大獎補助的頂尖大學,大多依賴成性、短視近利,追逐核心國家產業和學術的流行末端,不願善用人才來發展自身的核心技術與知識,恐怕才是台灣發生「楚材晉用」現象更根本原因。
     說到以高薪留住人才,筆者曾在〈教授彈性薪資方案不公平〉一文中指出,綜合比較台、新、港三地的國民所得、物價水準和所得來源的多元性等,台灣學者的薪資並不會偏低。彭明輝教授在〈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一文中,也以更具體的數字比較說明,薪水不是台灣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此外,看在錢的份上被延攬來台的頂尖人才,若沒有在台灣安身立命、長期培植本土團隊的承諾和熱情,終將成為「逐水草而居」的高級遊牧民族,很難期待其協助本國產業和學術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廖思善教授在〈大學一級主管竟都是特聘教授〉一文中指出,彈性薪資方案已然成為一級主管自肥的工具。筆者因為連續多年通過計畫,符合本校請領國科會彈性薪資十八萬元的標準,但羞赧於自身並非卓越人才,也不相信錦上添花的蠅頭小利具有留才效果,決定放棄享受這稀有的高教資源。
     此外,筆者親見許多具創造力和學養的年輕「土博士」,被「重洋輕土」的選才思維所排斥而懷才不遇,難以為本國產業和學術貢獻所長,殊為可惜。還望朱主委能多多給予關愛的眼神。(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高教工會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