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窮人小孩進不了名校

賴正義評論:

請政府不要再盲目地推動12年國教的實施,也請不要再集中資源於特定的大學,當明星大學猶存,當下的教育問題又如何會獲得解決?每位學子有其特色,每所學校也應有其特色,如主事者不知如何鼓勵每校建立其特色,不妨參考分離式教育的做法。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了什麼,而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麼,窮人小孩進不了名校請不要氣餒,應抱持我雖不能以學校為榮,但我會讓學校以我為榮,英雄不怕出身低,一朝有成萬人知,非名校也不要自暴自棄,雖無法憑空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樂,卻應務實懷抱教育學生成天下英才的理想。


「窮人小孩進不了名校」,這句話揭露台灣社會貧富差距的殘酷,但社會對此是否就默默「認命」?

科技公司董事長朱順一在新竹地區設獎學金資助學生,卻發現新竹高中、清大、交大等名校的清寒學生好像變少了。朱順一以自身經驗強調,過去窮人靠教育翻身,現在是否翻身機會越來越難了?
這件事可以分兩個層面討論。整體趨勢來說,窮人小孩比較困難進入名校,向來如此。二、三十年以來的研究一再證明,國立大學的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普遍優於私立大學,私立大學又優於沒上大學的。所以世新大學校長說,低社經地位的孩子多半上私立大學,乃長年現象。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高希均等人多年前就呼籲,大學學費要合理化,政府若大量補貼國立大學,等於用全體納稅人的錢補貼高社經家庭的孩子念名校,於公平的理念不合。教育預算應作合理調整和分配,不要繼續惡化這種「補貼有錢人」的現象,這是最起碼的正義原則。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還是有些變數投入。現在貧富差距拉大,階級流動較困難,M型趨勢也反映在校園裡,教育資源和學生成績都如此,強者更強,劣勢者更劣勢。這種情勢下,決策者應留意和關切如何用教育來補足、導正此一社會現象。舉例而言,多元入學方案中的繁星計畫,讓偏遠、弱勢的學生多一管道進入名校就讀,交大吳校長贊成讓繁星名額更增加,就是以同理心看待問題重點。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主管官員和資源優勢者,因本身站在M型的尖端,關心的只是如何「維護強勢」。從台北市府主導的北北基獨立基測,到明星高中力爭12年國教的「特色招生」名額,都出於此一思維。甚至以繁星計畫為例,台大醫學院幾乎是最晚才同意接受繁星計畫招生的科系,而一旦實施且多錄取了幾名繁星學生,立即遭建中等名校抗議影響了他們的考試入學名額。這種心態,不都是只知維護強勢者利益嗎?

台灣離均富的理想漸遠,決策者應從「窮人小孩進不了名校」的悲歌開始反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