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菁英的盲點

賴正義評論:
眾人皆知,爭取一張型式化的名校文憑是長期以來教育問題的最主要癥結所在,如果說沒有明星學校就難以培育出菁英,那麼台灣最頂尖的學校台灣大學其國際排名也不過剛跨入百名之內,又焉能培育出菁英呢?看看採行千年的科舉制度,歷屆狀元並非來自於某一明星書院,甚至在家苦讀也能讀占鰲頭。
破除人為的明星學校最大的困難在於握有決策權的總統、高官,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來自於所謂的明星學校,要摘掉跟隨他們一輩子的光環是何其困難的事,惟有透過多數家長的努力,在選票考量下,才能迫使他們達成多數人的心願。


編.輯.室.報.告-菁英的盲點
  • 2012-04-27 01:29
  • 工商時報
  • 【梁寶華】

 在幾經折衝之後,教育部終於在25日決定,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名校免試比例改採協商方式。這樣的決策意味著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還是可以依個別情況,降低免試入學人數,以保有其一貫菁英教育的基礎,維護其具有歷史的明星學校地位。
 但這樣的解決方案,應該只是一種過度性的妥協安排,暫時性的迴避了現階段所謂「菁英」對「人渣」情緒性爭論。從長遠來看,十二年國教的終極目標,還是必須回歸教學正常化、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等符合多數人共同利益的常態性思考上。
 教育是百年大計,但在改變過程中,常會因牽涉到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個別利益團體,進而干擾了合理正常的長遠思考與安排;這時就端賴能堅持正確方向的執政者,克服當下各方的眾聲喧嘩,延續既有的改革之路。
 其實,所有的人只要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就難有客觀之論;例如,如果某人是建中或北一女畢業的高社經族群,大約多會支持建北維持原來的明星高中地位,從而搶佔多數教育資源,以期能培養更多優秀的學弟或學妹。
 再如,你有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也有很大的機會考得上建中、北一女,那你肯定也會反對未來的免試入學方案,以免影響到自己孩子比其他同齡孩子更早站在成功的起跑線上。
 這些都是人情之常。但同樣的,對於多數缺乏教育資源,或企求正常教學、免於升學壓力的孩子而言,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方案,肯定是他們及這群為數眾多家長們的一致心願。
 民主,到最後,也不過是數人頭決定政策的制度,在兩相各持己見的情況下,恐怕還是支持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方案的人要來得有優勢的多。
 其實,人生不是一場一試定終身的賽局,所有經歷過建北等菁英生涯的學子們,還得面臨更多嚴苛的挑戰。也因此,建北這一站,就不會是人生最後的決勝點;如果這樣,優秀的各位,又何必在意這條長遠的人生路途,有沒有經歷過建北生涯呢?

學生成績造假 孰令致之

賴正義評論:
雖然無論制度如何完善,違法犯紀之事永遠不會絕跡,但是相對而言,完善的制度是可降低其發生的頻率,目前的教育方式讓學生之間必須從事惡性的競爭才能爭取到進入心儀的學校或科系的機會,間接造成學生採取修改學校成績的錯誤行為。
建議趕快讓學校教育與其他的學習一樣,即學習與認證分家,學校的功能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而已,學習成就的認證就交由公正的專責機構來辦理,入學機會從寬,學習方式多元,畢業品質從嚴,如此才能達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彈性多元、客觀公正、質量均衡的教育目的。


熱門話題-學生成績造假 孰令致之?
  • 2012-04-28 01:09
  • 中國時報
  • 【李柏欣/台東市(退休教師)】

 大學甄選入學爆發疑似學生個人成績造假事件,南部某私立高中學生涉嫌竄改在校成績單,經查結果,同一班有七名學生涉案。教育部長官表示,如果查證屬實,除取消錄取資格,還將追究法律責任。目前檢方已進行調查,案情有擴大跡象。
 此一事件受傷者,含括學生、家長、學校、教育、社會、國家。在涉案學生得面對自己造假後果的同時,大人們也該反省檢討為什麼當前社會充斥「造假文化、造假情事」?汙染了多少學生清純的心靈?今日政府官員、立委民代、學校師長、機關團體、社會人士……,上從高層大官,下至基層員工的「說謊造假」情事,真是「罄竹難書」,件件都在「導歪」學生的思想言行,誰之過?
 公平競爭下的勝出才是真榮耀,倘若此事未曝光順利入學,相信這七名學生一輩子也於心難安。年輕學生敢「以身試假」,是學校法律教育不足、品德教育失敗。但願此次學生成績造假事件,能成為日後各校指導升學的「警示教材」。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解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架構



賴正義評論


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
民國57年實施9年義務教育,我國的整體教育品質提升了嗎?學歷的提升並不意謂學力的提升,當明星高中與大學猶在,升學導向的教學必然不變,12年國教可預見仍會步上9年國教後塵。

成就每一個孩子?
就每一個孩子而言,年齡當然會影響其成長的成熟度,不過孩子並非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其發展曲線多少會有速緩之差,12年國教仍然沿用同年齡一起學習的方式,可預見學習能力較慢發展的孩子在升學導向的體制下仍會是弱勢一族。

厚植國家競爭力?
缺少畢業品質把關的廣設大學政策是國家競爭力衰退的重要因素,在入學與畢業皆輕而易舉之下,每個孩子不得不成為大學生,否則其教育程度將屬於極為少數的後段者,不利於人生未來的發展,但因非每個孩子皆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或金錢,有些因學習能力不足睡了四年,有些因缺錢熬夜打工四年,致學習與工作皆無成就,浪費了青春與金錢,嚴重影響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12年國教的實施可預見仍未能改善上述的問題。

有教無類?
目前升高中與大學的機會已近百分之百,不靠12年國教也能達成此理念。

因材施教?
一個合理的教學方式應是讓程度相近者一起學習,教師可提供與學生程度吻合的授課,學生也不會因授課過難或太簡單而生逃避或無聊之心,12年國教仍然沿用同年齡一起學習的方式,師生比與教育經費也未見顯著的改變,有多少比例的孩子有接受因材施教的機會。

適性楊才?
競逐明星高中與大學的有限名額,國高中學校與學生勢必以升學科目為重,大學科系招生名額既定下,亦非人人皆有機會進入適合的科系學習,事實上,12年國教並未顯著改變目前的教育體制,又豈能達成此理念。

多元進路?
12年國教與目前升高中、大學的方式大致相同,而高中免試入學有新衍生許多問題,不但未解決目前多元入學不利於弱勢學生,反而使問題更顯複雜。

優質銜接?
12年國教雖使高中職學校均質化,但在教育體制與經費變異不大下,何以高中職就僅因均質化與評鑑的實施而能優質化,也不知長期國人憂心的大學品質也一夕之間因此獲得改善。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第七章 推動教改的手

第七章 推動教改的手

威而不剛的政府

  台灣的教育生病了,而且

  一病就是幾十年!

  雖然,我們有許多口若懸河的專家學者,

       有許多戴博士帽的政務官員,

  可是,幾十年來,

  捻斷鬍子白了頭的專家、學者和官員,

    仍然端不出上乘的教育牛肉,

    以饗老百姓的求知胃口。

  教改遲遲未能竟功,理由自然是一籮筐。你我都不應該這麼自私,推卸責任,單單怪罪於專家、學者和行政官員。雖然如此,手握決策大權的官老爺們,也絕對是難辭其咎的。

  事實上,近年來,歷屆教育部長也蠻盡心盡力於教育改革事務上。有些或許開創不足,有些則是點子十足,只可惜,「解放學奴」的心願,一直無法達成。

  根據作者多年來細心的觀察與分析,人才多如過江之鯽的政府部門,之所以在教改聖戰中,落得如此下場,其理由可歸納如下:

     一知半解的政務官

  首先是,當前執政者任用政務官或高階事務官的方式,仍以酬庸性居多

  請拿出舊報章雜誌來看一看,數一數,到底有多少選舉的大樁腳、未被提名連任的民意代表,以及無法再連任的地方首長,被安排轉任政務官?這種違背「適才適用」的做法,簡直在糟踏負有重責大任的政務官職位!

  而每次內閣改組時,就好像在玩大風吹的救國團青少年遊戲,不知跌破多少付眼鏡,傷了多少人的心!甚至於,有些比較「古意」的人,被任命後,除謝主隆恩外,也坦然承認「甚覺惶恐」,只因為他對該職位的業務,確實完全不瞭解。

  由於,對所掌的業務不夠熟悉,往往接任後,才開始設法摸索、學習。但是,又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有所表現,以免在民調排行榜中敬陪末座,沒有面子,也可能失去官位。因此,所提的改革方案常常是一時的突發奇想,縱然,面對民眾的質疑,仍然決心蠻幹硬拼到底,推動後才發現百病叢生,難以收拾。

  雖然,他們有蠻牛般的衝勁,精神實在可嘉;

  但是,也有犀牛般的近視,行事實在可議。

  急就章的政策,禁不住大野狼一吹,就像豬大寶的茅屋,東倒西歪,一點也不可靠。

  無辜的老百姓衷心祈求:

  皇天保佑,希望咱們的官老爺能睡沉點。千萬不要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免得一覺醒來,又想讓夢裡的美境成真。結果,讓民眾茶飯不思,擔心又要吃足了苦頭!

  這些「吃米不知米價」的官老爺們,端不出美味的牛肉,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不經過三冬五冬,是不容易熟諳業務的。只要他們願意廣納民間人士的意見,去蕪存菁後,再藉助他們的權力去推動,或許還有成功的機會。

  遺憾的是,高處不勝「忙」。

  不少政府高官往往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有數個分身,一天有四十八小時,才能應付了事。

  以部長為例,除了每週固定的院會、部會外,立法院開會期間要上立法院備詢,平時要參加剪彩活動,巡視所屬單位,出席各種會議,接見各界訪客,面對民間抗爭,還要批閱堆積如山的公文以及身兼數職。

  如此這般的生活,套一句流行廣告詞:「你相信嗎?我每天只睡一小時!」

  怪不得,民國八十七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三位曾位居要津的候選人,在電視辨論會時大吐苦水。陳水扁說:「市長不是人幹的」,馬英久和王建瑄也不甘示弱地說:「部長不是人幹的」。

  不管是真忙或窮忙,忙當然就沒有時間,去了解問題,去思考問題,去傾聽他人的意見,更何況是市井小民的微弱聲音!

  數年前,「點子王」初任教育部長時,曾舉辦一場與民有約的座談。雖然主辦單位刻意限制出席人數,還是有許多關心教育的人士,想盡辦法參加,本人也是透過某種管道,才得以蒙幸參加。短短的三、四小時內,忙碌的部長「公平地」給了每位出席者五分鐘發言,其結果可想而知,又是一次熱鬧的大拜拜罷了!

  由於執政者的用人失當,導致行政部門推出的政策,迭遭民眾質疑,不但沒有掌聲,甚至換來民眾的噓聲。

  政績烏鴉鴉的政務官,得不到民意的支持,往往逼得內閣走上改組一途。這些剛要進入狀況的政務官,也就鞠躬下台,或是轉換跑道。

  「政隨人亡」,走了新人,又來了一批更新的人。

  全新的政策,又如夏日的木棉,漫天飛舞。

  明顯可見,近十年來,隨著教育部長的更動,臺灣教育政策的走向,常常是在「各有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之下發展,前任部長的政策不是體無完膚,就是壽終正寢

  面對搖擺不定的政策,家長與學生彷彿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只能跟著政策的搖擺而窮操心。

     得過且過的公務員

  除了主導政策發展方向的政務官表現不佳外,負責執行政策的事務官,也是抱持得過且過的心態

  對於事務官這種虛應故事的行事風格,咱們雖不認同,但也不必過於苛責,因為錯不在於他們,而是制度使然。

  目前,政府管理公務員的制度,是著重於「防弊重於興利、處罰重於獎勵」的考量上。在這種制度下,「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成為公務員的行事準則,因為,縱然聰明一世,只要糊塗一時,再多的前功,也無法彌補一次的後過。

  「有功沒賞,弄破要賠」,這就是為什麼面對嚴重天災人禍時,中央與地方官員都承認公務員有錯,但都是錯在別人。沒人敢承認有錯,因為一旦認錯,那就要面臨監察院的懲處、法院的判刑,不但退休金泡湯了,還要吃牢飯。

  有錯必罰,沒錯還有明哲保身、甚至升官的機會!

  這種「多做多錯、不做沒錯」的不合理制度,使得公務員不得不奉行「不出錯、不認錯」的座右銘。

  其實有意為人民多貢獻點心力的公僕不少,但是誰敢拿自己開玩笑,也怕對不起一家大小、列祖列宗?

  對於教育改革這種重大變革,哪個支領固定薪水的公務員,願意吃飽找碴?三、四十年都拖了,還有什麼好在乎的呢?

  尤其是,最近全球資本主義的聲勢又日趨高張,凡事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社會正義且擺一旁。

  「小而省、小而美」的廣告詞,不一定達到促銷冷氣的效果,卻深深地改造了不少學者、民代、財團、官員的思維。強調政府現有人力過於龐大,是行政效率不彰的主因,因此,行政部門要精減,公營企業要民營。

  當蔣經國先生制定公務員「十誡」時,公務員只不過是比豬「八戒」可憐而已。如今公務員還要晉身為孫悟空,具有七十二變的通天本領。

  這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觀念,也只有這些「天才」才想得出來!

  人事精簡的結果造成基層人力不足,使得政府該有的服務功能大打折扣。

  以河川管理為例,一個縣可能有蜿延數百公里的河川要管理,卻只配置寥寥數人負責。走完一趟管區,可能就須耗費一年,還談什麼管理?怪不得砂石盜採業會那麼囂張!

  此外,以地方政府審查建照或是山坡地開發來看,面對大排長龍的案件,由於人力實在有限,每一案件都只能從事書面審查。可是,一旦出事後,專打蒼蠅的司法、監察單位,卻拿這些小小公務員開刀,真是笑死五百人。

  事實上,人際關係愈複雜,人民愈需要政府的服務,政府組織也會愈龐大。龐大無罪,罪在不知如何適當地分配、運用、管理這些可貴的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

  對於「牽一髮、動全身」的教育改革,政府如果有誠意推動,就應投入適當的人力。否則,以目前捉襟見肘的相關權責人力,怎能完成教改的神聖任務呢?
 

民間的力量

  從秦統一六國,創立「皇帝」以來,幾千年間,皇帝高高在上,百姓低低在下,皇帝發號施令,人民只有聽命的份。

  人民是皇帝的子民,歸皇帝所有,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縱然是大羅神仙下凡,也難救無命人。

  雖然,帝制已結束近百年,戒嚴時期也已一了百了,「人民是頭家」,「人民出頭天」的口號,劃破天際、響徹雲霄,但是,幾千年的宿命,恐非一夕之間就能改。

  習慣「奴才」稱號的草民,似乎還沒有做「主人」的準備

  「集權的皇帝」化成「萬能的政府」,大權在握的文武百官猶在,依然是人民的褓母,處處「監護」、「照顧」著永遠長不大的「主人」。

  賴子曰:「被照顧是種幸福,被監護是種痛苦」。

  原本「自由自在,諸法皆空」的人民,何苦作繭自縛,成立「萬能的政府」,來約束自己,虐待自己呢?

  只因為,在複雜的人類社會裡,為了弭平人際間的糾紛,為了創造更和諧的環境,才會成立「政府」來達成此目的。因此,「政府」的任務是,為人民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人民謀求最大的福祉

  換句話說,人民需要的是「服務型」的政府,而不是「管理型」的政府。

  遺憾的是,在「民比官大」的民主體制裡,身為「主人」的人民,卻一直認不清自己的身分與角色,長期忍受「僕人」的頤指氣使。

  最可悲的是,手握僕人生死大權的主人,卻因鬥不過僕人而自怨自艾,長期忽視主人該有的力量。

    一盤散沙的人民

  「我的一票有什麼用?」每逢選舉時,總有不少人如此自嘆。

  「政治是政客玩的遊戲」,於是不少人放棄投下神聖一票的權利。

  「政治是黑暗的」,「政治是高明的騙術」,不少人都不甚滿意當前的政治,卻又默默地接受。

  這種政治冷感症,只會「長政客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也使他們忽視人民的存在!雖然執政者常嚷嚷高呼:「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但是他們口中的「民」,可不是他們接觸不到的販夫走卒,而是他們交際圈中的富賈權貴

  人民充滿無力感,是許多實施「政黨政治」的民主國家的共同現象。因為,一盤散沙的人民,怎麼有可能戰勝有組織、有力量、有資源的政黨呢?

  鬥敗的人民,就像鬥敗的公猴,失去了挑戰的意志,只願活在自我的小圈圈裡。

  以民主先驅美國為例,一九九八年的參、眾兩院改選,投票率竟然未滿百分之四十,顯然,有六成的公民心灰意冷,不願表達其意見。

  放棄投票,不只是放棄該享的權利,也是放棄該盡的義務

  民主社會裡,最能展現人民力量,最能表達人民意見的,就是選票,放棄選票就是不盡發言的責任,放棄制衡的機會。所以,人民決不要輕易放棄投票的機會,以選票讓執政者聽聽市井小民的心聲。

  當執政者的得票率不再那麼高時,才會瞭解到,不贊同其政見的,大有人在,才會心生警惕,才會重視另一種意見。

  長期以來,許多政策規劃的失當、執行的失敗,使老百姓對任何改革缺乏信心,總認為是陳義甚高的空想。

  例如,八十七年十月四日,聯合報所做的民意調查發現,有七成四的民眾覺得,即使自己對於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有不錯的想法,但是說出來也沒有用,充滿了社會參與的無力感。另外,有四成八的民眾認為,政府決定要做的事,人民無法改變。

  基於這種客觀環境與條件的無奈,許多有心之士,雖然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盡一己之力,服千萬人之務,但是常常壯志未酬「心」先死。

  因為,多數人的冷漠,熄滅了他們的熱誠!不但得不到他們的鼓勵,或積極參與,反而冷言冷語,甚至變成一種嘲諷!

  「太天真了!」

  「太理想了吧!」

  「頭殼有沒有壞去啊!」

  面對諸多社會問題,不僅專家學者,連一般販夫走卒,也常常能侃侃而談,且言之有物。但是,談到實際去推動時,則認為那是政府的事,不願花時間或拋頭露面去參與,對於具有風險的異議活動,更是深抱戒心。

  所以說,今日台灣社會改革運動最深層的難題是,人民對公共事務的實際參與度還不夠。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能否形成,能否發揮,是台灣邁向美好社會的重要關鍵。

  台灣社會若要日日新,更上一層樓,需要人民的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改造,開創出民間參與決策的管道與制度。

    你我一念之間

  其實,沒金沒權沒勢的小老百姓,也不要太妄自菲薄,太藐視自己的力量

  翻開歷史課本,「時代考驗人民,人民創造時代」的案例還不少呢。只是,善良的百姓總是抱持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的心態,非被逼上梁山,非到生死關頭,決不輕易展現民心向背的力量。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靠政府,不如靠人民。」賴子曰。

  換句話說,今天能夠治癒教育沈痾的希望,就存乎在你我的一念之間

  八十三年四月十日,臺灣盛況最空前的教育改革街頭行動,終於發生了。

  這項體制外對抗體制內的運動,在向社會公開提出之後,一傳十、十傳百,民間自主自發的力量便快速形成。在溫和、理性之下,兩百多個民間團體,結合了數萬名民眾,從臺灣各角落走上臺北街頭,齊聲呼喊:教育要徹底改造,孩子的成長不等待!

  民眾隱忍了數十年的積憤,宛如「休火山」般地爆發出來,結結實實地發出人民怒吼,確確實實地要求教育改造。湧入這行列裏的,不只有不同年紀、性別、職業、背景的人群,更橫跨了各種政治立場,橫跨各種意識形態。

  這是一個多樣且自發的全民大結盟運動!

  「四一運動」激發出澎湃的力量,促使政府加速推動教育改革的腳步,也開啟了國內教育體制外的改革行動與自覺。

  這股發自民間的力量,不容忽視,也提醒「夜郎自大」的政府,若不面對改革呼聲,若不加快改革,勢必遭到民意背棄的命運。

  「四一0運動」只是一個展現民間力量的起點,只是一個民間參與社會改造的起點。

  它給了人民一個啟示,台灣教育的何去何從,可由人民作主,而不用老是被決策官員牽著鼻子走。

  它所啟動的教育改革列車,從臺北出發後,已一個鄉鎮接著一個鄉鎮,不斷地前進。看來,教改的春天,該不遠了吧!


企業家的贊助

  「四一0運動」雖然只是人民跨出的一小步,卻是教育改革前進的一大步。

  然而,從事教育改革,不應該像老共的文化大革命一樣,老是走上街頭搞運動。

  激情之後,需要的是,更冷靜的思考:

  「在群雄並起、眾說紛紜的時代,如何理出一個彼可取而代之的制度呢?」

  「在民氣沸騰、民氣可用之時,如何有效、快速地推動此制度呢?」

  天底下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存在,分離式教育制度當然也難逃此定論。然而,與當前各教育改革方案相比,分離式教育制度,確實略勝一籌,可行性亦相當高

  一個立意良好、目標明確、架構合理的教育改革方案,要如何才能深入民間,走入人群,獲得共識,成為政策呢?

  單憑個人的一張嘴、兩條腿,三更半夜還四處奔波的苦行僧化緣方式與精神,見一個傳一個,見一次說一回,那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有成呢?

  幸運者如「柯媽媽」,受苦數年,絕食數回,成了新聞話題、焦點人物之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感動了「頭家的僕人」,連下十二道金牌,實現了柯媽媽的夢,撫慰了苦難的受害人。

  不幸的是,循此方式而能達成目的者,少之又少。多數人的下場就像擁有「和氏璧」的和汴,窮其畢生之力,最後遺憾而終。

  除了一人兵團、單兵作戰的方式外,若能藉由民間的組織來推動,是比較可行的

  自解嚴以來,台灣民間興起了各種非營利組織,靠著熱心公益人士的奉獻,平日可以關懷當前社會的時弊,關鍵時刻則能進行動員,形成震撼力量。

  這些非營利組織,擴展了人民關懷社會,參與實務的管道。可是,由於本身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每年都必須透過義賣、餐會等活動來募款度日。一遇到經濟不景氣,或是民眾變得比較小氣時,就有缺糧斷炊之虞。

  因此,全寄望這些教改團體、組織,只怕也是緩不濟急,延宕推動!

  不管是共產主義的「人多好辦事」,或是資本主義的「有錢好辦事」,從事任何改革,離不開人與錢兩大要件

  雖然,有人、有錢不一定辦得了事,但是,沒人、沒錢則鐵定辦不了事!

  想要早日完成教育革命,讓千千萬萬的學奴脫離苦海,就必須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與贊助,讓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沒錢沒力者出一份心意。

  台灣錢淹腳目,甚至淹到肚才!不少民眾口袋中的新台幣,真的是多到不知如何妥善運用。問題是,如何去認識這些闊爺散戶呢?

  成為他們的鄰居?買不起天價的房子!

  成為他們的好友?根本沒有門路!

  到他們常去消費的場所?投資太大!

  到他們辦公室門口守候?小心被抓!

  真是太難了!還是死心吧!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貴人嗎?

    初期推動的流程

  近年來,台灣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慢慢地增多,目前,已有不少企業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心力的案例。

  例如,企業家常成立各式各樣的基金,以回饋社會;某大電腦科技公司捐贈資訊設備,協助中小學老師的電腦教學能力;某大銀行的義工深入社區,教小學生英文;或是,某企業家捐款給雲×舞集,推動文藝工作。

  企業界已擁有的資源,常是促進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

  對企業界而言,積極參與教育改革,不僅是種社會公益,也能創造出知書達禮的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經營環境,更間接地培養出優秀的未來員工,及潛在的顧客。

  參與教育改革,不只有益於個人、社會的發展,也有利於企業的經營,企業界何樂不為呢?因此,若能獲得企業界長期、穩定的支助,則能使教改的推動,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透過企業家的贊助,絕對不是貪圖他們的錢財,而是希望藉助他們的資源,使企業與民眾能互利雙贏。

  如果分離式教育制度確實有其長處,確實可行,何不儘快集思廣益,截長補短,建立制度,付諸實施呢?好讓全體國人及子子孫孫,擁有比較快樂的學習生涯。另一方面,企業所提供的經費,也可申報節稅,在推動過程中,也能建立起企業的知名度及聲譽。

  推動分離式教育制度方案的流程大致為:

  初期,先與全國各地教育機構、教育主管單位及民間的教育團體交流溝通。

  吸取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卓見,確定分離式教育制度的可行性,定出本案的架構與細節,此先期作業預定於一年內完成。

  確定可行,並定出架構與細節後,即可進行第二階段的作業。

  第二階段為推廣作業,在全國各地,每週至多舉辦一場討論會或座談會,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並免費贈送參加者本書一本。

  希望經由各種討論,發掘問題,解決問題,說服社會大眾,凝聚社會大眾的共識。本階段工作預計一年完成,約可讓四、五千位民眾,瞭解分離式教育制度的輪廓。

  第三階段則是創辦推廣種子營,讓有心參與本案推動者,接受短期訓練後,投入各地的推動工作。

  藉著散落各地的種子人才,才能構築教改網,快速讓全民瞭解,並願意參與此教改行列,本階段預計於半年內完成。

  最後,以一年半的時間,建立一套完整的實施辦法,提送政府部門及立法機關參辦,並推動立法實施。

  以往,新教改方案推動的方式,常是關起門來悶燒,將外界的質疑,視為莫須有的挑惕,而不加以採納,最終造成窒礙難行而壽終正寢。

  本案經由充分的討論,接受嚴格的考驗,在實施前,將可能遭遇的所有問題,儘量加以發掘及解決,冀以萬全的事前準備,減少事後的問題。

大家一齊來

  沉重的升學壓力,你我或許曾背負過,在那赤腳上學的時代;

  熬過了幾十年後,你我的小孩註定要,飽嘗椎心的升學之痛。

  教改的春天,不是早已聽說近了?揮不去!仍是漫漫的寒冬。

  不成形的疲累身軀,困在斑駁的教育列車。孩子們,對不起!

  為了表達對臺灣教育的不滿,於是,有人絕望地選擇了離開這塊土地,遠走他鄉,尋訪教育的桃花源。有人忍痛地放逐小孩,去過漂泊的小留學生生活,再忍受分隔兩地的相思。

  為了教育,遠離故國,自我放逐,就像五月裡的屈原,沉汨羅江般的淒涼與無奈!

  「不讓淒涼與無奈再發生,可能嗎?」把酒輕問蒼天。

  台灣的教育,真的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嗎

  如果還有一絲絲的希望,那麼,該怎麼辦呢?

  改善它?

  接受它?還是,

  離開它?

  「改善它吧!」

  接受或遠離它,是不得已的下下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世界各國,過去許多教育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吸引社會大眾熱情參與的力量。

  目前,不論是美國或英國的教育改革計劃,都強調家長、社區、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結合。他們體認到,社會蘊藏著,提升教育所需的豐富經濟資源、人力資源、甚至專業知識資源。

  在台灣,過去諸多教改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四一0運動」則重燃了一線光明與生機,人民澎湃的力量,使教育新政策漸具完美教育的雛型。

  苦難似乎將盡,光明在前,但是,教育改革要儘速成功,必須結合更多的各種資源與力量,也亟需你我熱情地參與。如果有成千上萬的人,願意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則台灣教育全面改造的大工程,短期內必能積極地動起來。

  「大家一齊來吧!

  「教改還沒到絕望的關頭!

    最美好的回報

  在人心思變的當下,只有集結充足的人力,透過組織的運作,才能促使國家對教育提供「服務」,而非「操控」。

  關於人力,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著一群群關心教改的人士。

  他們或許是欠缺教改的相關理念;或是在教改推動中,不知如何付出自己心力;或是已實際參與教改工作,而不知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在哪裡。

  在台灣,也不乏好老師、好家長和好企業。

  為了肩負起跨世紀的教改希望工程,許許多多的校長老師,勇於突破現狀的限制,修補當前教育環境的缺陷與不足。另外,不少關懷教育的家長,自願成為校長老師的工作伙伴,熱心公益的企業也扮演教育改革大業的推手。

  至於組織,除了各級政府陸續成立教育相關單位外,民間也有許多以教育為宗旨的團體,致力於教育改革的推動工作。

  由於秉持的教改理念不盡相同,這些民間教改團體,曾出現相互競爭、排斥等現象,削弱了彼此間的力量。如果,有一個各方皆能接受的理念,將能捐棄成見,發揮互助合作的團結力量。

  除了善用既有的組織,還要更深入民間,讓教改團體散落各地,各自發展成教改大、小樹,集合各樹成為蒼鬱的教改森林。

  目前,廣存於社區的讀書會組織,是一個可供借鏡的發展模式。每一教改組織的成員數量,可能少則一、二十位,多至數百個人,各自展現其鄉土影響力。

  美好的願景,不僅靠政府,更須靠大家一齊來彩繪、塑建。

  想使未來的學子免除受教育的痛楚嗎?

  想使未來的下一代擁有快樂的童年嗎?

  這就需要人民的覺醒,發揮民意的力量,讓行政部門與立法機關瞭解「民之所欲」,在數年內,制訂出完善的教育制度。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我們一起手牽手,心連心,為完成台灣教育改造的大工程努力吧!

  在辛苦付出心力之後,可能聽不到熱烈的掌聲,也換不來亮麗的獎牌,但是,在自我的內心深處,會留下難忘的回憶。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學子燦爛的笑容,就是最美好的回報
 

明天會更好

  一百年前,誰能想像出,現在的世界模樣;同樣的,五十年後的世界景觀,現代人也難以描繪出。

  但可預期的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對的將是,一個急遽變遷的時代,一個腦力密集的社會,一個無遠弗屆的競爭。

  迎向這個新時代、新社會與新競爭的任何國家,無論是人民素質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改善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教育,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所以,有人說:「投資於教育,就是投資於未來。」

  在台灣,教育更關係著國家存亡。

  對峙已五十年的海峽兩岸,雖然曾發生過世人矚目的炮戰,但是,在外力干涉下,兩岸尚能「共存」至今。隨著世界情勢的改變,以及海峽另一岸的快速崛起,兩岸均勢已被打破,台灣原有的優勢,也漸漸喪失。

  不管是「三分政治,七分軍事」,或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想依靠台灣的軍事及政治力量,與老共抗衡,似乎是愈來愈難了。

  在各種先天資源均不如老共的情況下,台灣唯有靠優質的教育,培育出高素質的國民,「以一抵五十」,對抗擁有大量文盲的老共,才能在兩岸競賽中,扳回一點優勢,擺脫海峽另一岸的威脅。

  台灣的教育改革,肩負著存亡絕續的重責大任!

  如果,我們不想步上香港、澳門的後塵,就必須緊緊把握時間,因為我們已來到歷史的關口。

  歲月無情,蹉跎掉良辰,就會坐失良機,永遠不再有翻身的餘地。

  「明天會更好?更壞?」就看我們有多少的熱情、理想、共識,和堅持,來共同推動教育改革。

  毫無疑問的,在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人願意為教育改革貢獻一份心力,我們的社會也有足夠的資源,來改造當前的教育。

  當然,我們也知道「積重難返」的道理,數十年來的教育弊病,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去除的。然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大家肯奉獻心力,一起來關心教育事務,透過民主討論的方式,建立改革的共識,就可以讓這些弊病一一迎刃而解。

  數十年來,台灣的教育雖有不少的弊病,但並非一無是處。如果說,台灣的教育是失敗的,那麼,缺乏自然資源與國際地位的台灣,

  怎能創造出經濟奇蹟?

  怎能蘊育出諾貝爾獎得主?

  怎能培養出與中共相抗衡的能力?

    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

   推動教育改革的目的,並不是要全盤否定現有的教育體制,而是,希望修正目前不良的教育制度。

  推動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學子擁有一段充實的學習歷程,讓他們黑白的人生變成彩色的。

  推動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培育出多樣化、高素質的國民,提升國力,開拓國家生存的空間。

  盱衡當前諸多教育改革方案,雖各有優點,但也有致命的缺點,尚無法徹底解決現有的教育弊病。

  分離式教育制度,兼顧了現行教育制度,以及諸多新教育改革方案的優點。本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彈性多元、公平合理及質量並重的原則,鋪陳出一條康莊的教育大道,讓國民、社會與國家有更健康燦爛的未來!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學校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不再具有頒授文憑的功能。這種方式是舉世唯一的,由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尚未曾實施過,難免會引起不少人的疑惑,但經由上述的分析,其可行性絕無問題。

  天底下當然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必須從不斷的修改中,逐步邁向完美階段。

  本書所闡述的分離式教育制度,還只是一個概念,一個雛型,一個骨架而已。仍然有許許多多尚待修補的地方,要時時透過眾人的智慧與經驗,才能讓它愈變愈成熟,愈來愈無懈可擊。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戰國時代的管仲曾說。

  今天的教育改革,為的是一個感人又堅定的信念。

  今天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追求我們美好的未來。

  今天的教育改革,需要你我無怨無悔的參與!

  今天的教育改革,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


  辛苦地寫到這裡了,終了前,作者誠心地希望:
 

  解放學奴


  大家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