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第一章 解放學奴

第一章 解放學奴
 
做人歹命
 
  北台灣的十二月,典型的東北季風天氣,

     綿綿陰雨,透露著 些許的寒意!

  午後三點,音樂響起,正是可以喝杯咖啡,透 透氣的時刻。

  伸伸懶腰,從三層樓高的辦公室,眺望外面。

  好讓這雙 既老花又近視的眼睛,能跳離電腦螢幕,有片刻的休息。

  不遠處,小鳥幾隻,不畏寒風冷雨。

           時而追 逐 戲 弄,

           時而佇立樹梢

    高歌,一派天真無邪狀。

  我,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映入眼簾的:

    是昔日童年,燦爛愉悅的模樣。

  再遠處,大車黏小車,不畏寒風冷雨。

            爭 先 恐 後,

            於水花四起的馬路

    疾駛,如此地倥倥傯傯。

  水,濺濕了倉惶奔馳的機車騎士,也濯傷了內心初起的喜悅!

    人!所為何事?相對於

    雨中尋樂的鳥。


    做人快樂嗎

  不禁深思:

  做人快樂嗎?

  做人歹命啦!

  雖然我未曾做過廣泛的調查統計,不過,我猜,多數人對此問題的回答應該就是做人歹命吧!因為,在我四十幾個春去秋來的歲月裡,還沒見過,哪個嬰兒是哈哈大笑來到這人世間的;及至臨終,能含笑而有不虛此行感受的人,又有幾許呢?

  吾道不孤,有此想法的人諒必不少吧!連古人都不免有「佳時罕遇,樂事難留」、「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等感傷。

  想想看,縱然是含著金湯匙出世的公子哥兒,一生平步青雲,享盡榮華富貴,也

娶得美人歸。但是,在還沒有當上頭家的最大公僕前,仍須鎮日風塵僕僕,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打躬做揖,強顏歡笑,連吃個便當,都有人在旁偷窺,算計便當的價錢。

  這種長期活在針孔攝影機下的聚少離多日子,用你不須很聰明的「腳頭膚」想一想都可知道,怎麼可能帶給自身、家人快樂呢?

  「你想快樂嗎?

  我想,只有信仰「生於安樂、死於憂患」的孤臣孽子、遷客騷人才會說:「不!」

  怪不得,數年前,也沒什麼特異功能或法力無邊的陳水扁先生,只不過祭出「快樂、希望」兩大訴求而已,就能撼動六十多萬名小市民的心,一舉奪下首都市長的寶座。剎那間,阿扁飛上枝頭成鳳凰,搖身一變成為新新政治明星、偶像、天王,乃至於霸主。

  只可惜,「希望」是無窮,「快樂」卻不夠多,有夢雖最美,美夢卻無法成真,市長的哽咽取代了市民的快樂。

  就如本書作者在前著「男人有話說」一書中所言:

  在浩瀚無邊的宇宙裡,地球可能是一顆最傳奇的行星,也可能是宇宙中最美麗的地方。空氣、陽光、水,滋潤了這個繽紛五彩的奇異世界,也賦與了這個世界所需的生命泉源,但是,在這光耀奪目的美麗外表下,卻也隱藏著無數的悲哀。

  在動物的原始世界裡,個體的生,是為了群體的存。因此,打從每一個體出世後,除了逃避天敵,以及長大成熟後為求偶而爭得頭破血流外,終其一生最明顯的壓力便是,想辦法填飽那會咕嚕咕嚕作響的肚子了。

  在人類構建的世界裡:除了求「生」「存」的動物天性外,自以為異於禽獸的「人」,不忝自封為萬物之靈,那顆愛胡思亂想的腦袋瓜,更使人類增添了求名、求利、求貪、求歡...等等慾望與壓力,進一步深化了人的不快樂

  「傲殺人間萬戶侯,點秋江白鷺沙鷗」,這種「知足常樂、平凡是福」的道理人人皆知。問題是,除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或是看破紅塵的出家人外,有幾個凡人真的能如此清心寡欲,「諸法皆空,自由自在」,掙脫這人世間名利的羈絆呢!

    現代人的痛

  也正因為有了澎湃的欲望,有了不知足的心理,人類才得以蘊育出今日的文明,統治這顆藍綠色的星球,甚至想扮演起造物者的角色。

  日新月異的科技不斷地創造出新事物,改變了地球自然的原貌,也影響了人類既

有的生活。春夏秋冬、白晝黑夜已不再那麼涇渭分明,發達的交通、通訊工具使得「天

涯若比鄰」,各式各樣的聲光產品也讓日常生活由「黑白變彩色」。

  科技帶給了人類不少的歡樂,卻也可能伴隨著更多的痛苦。

  因為,人對自然界奧秘的瞭解還止於皮毛,離「神」的境界還差上一大截,人依然是「大自然」所掌控的奴隸。

  現代人的生活雖然多彩多姿,卻不見得過得比前人快樂些!

  生、老、病、死,還是人世間的四大痛苦!醫學的進步,雖令現代人的生命曲線,被拉得長長的,卻也被壓得扁扁的!

  沒事少去醫院,不然就會發現,多少管線纏身的耄耋,沒有尊嚴地卷縮在病床上,度過茍延殘喘的晚年。多少正值壯年,甚至還不識愁滋味的年幼孺子,也遭奇形怪狀的病魔侵襲,生命如曇花一現,瞬間化為塵土。

  過著小家庭生活的現代人,對不確定的生命長度,總懷有朝不夕保的無力感。比起活在大家庭的老祖宗,內心更充滿著,濃濃的不安意識。

  除了對生命難測的惶恐外,現代人一生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也遠遠高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早人。

  千百年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就能怡然度過一生。如今,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想擁有一位現代人該有的生活水平,豈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

  居高不下的房價,逼得多少白手起家的「無殼蝸牛」,一輩子都喘不過氣來。屢創新高的失業率,逼得多少須養家活口的無產中壯年,遊手好閒、自暴自棄,甚至挺而走險。

  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使得咱們的社會處處可見窮忙、自戕、過勞死、鬱鬱寡歡、精神病患等現象。為了撫慰心靈深處的空虛,只好求助於五花八門的宗教。
 
    教育之苦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領域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也因而日益頻繁、複雜。為了謀求社會的和諧及多數人的福阯,當然需要立下更多的制度、法令,來規範人際間的種種關係。

  法有善惡之分,善法勝過神,惡法猛於虎

  在這「多如牛毛」的人為制度與法令裡,許許多多不良的制度與法令,更是提高現代人莫須有壓力的主因,增添了莫名的痛楚。

  舉個最淺顯、切身、重要的例子來說:

  教育制度

  當前不合時宜的教育制度,蘊育出水深火熱的教育環境,

              產生出環環相扣的教育弊病,

              逼千萬學子走入教育死胡同。

  數十年來,這頭教育「怪獸」,不但蹂躪了學子的黃金歲月,

                  窒息了學子的青春氣息,

                 也踐踏了學子的神聖尊嚴。


讀書的重要


  你可以想像得出,古人那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閉塞生活景象嗎?

  這種足不出戶的生活型態,以及以勞力為主的工作型態,使得當時滿天下的文盲,還能活得怡然自得。

  如今,生活型態及工作型態都已大異往昔!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叫人不得不持續學習,才能配合時代的脈動,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讀書究竟重不重要呢

  這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不過,一般而言,讀書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古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是決定一個人一生發展的五大因素。讀書之所以能入列,是因為能增智慧、明是非、減惡緣。除此之外,也有先知先覺的聖賢說過:「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以及「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好好讀書,做大官..」,這是「轟動一時、驚動社會」的陳進興先生,在挾持南非人質時,接受電視台專訪時所說的話。

  道出一位亡命之徒的悔恨與遺憾!

  由此看來,讀書還真的是很重要呢!

  盱衡國內當前的宦場生態,「高學歷」是政務官及高級文官的註冊商標,因此,多讀幾年書(但並不意謂多讀點書)似乎是蠻有可能做大官的。只是,如今博、碩士已多如過江之鯽,還想光靠高學歷來居高位、享厚祿,根本是異想天開的事。

  當不成大官沒關係!讀書,對現代人一生的影響,還是有許多正面的貢獻。


    讀書之於個人

  錢,是財富的象徵,也是餬口的工具。活在高度分工的社會裡,現代人很難重回前人那種養雞、種菜、吃地瓜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

  賴子曰:「有工作斯有錢」,在這沒錢行不通的現今社會,工作可說是多數現代人的第二生命。

  除了擁有萬貫家財的大戶人家外,沒有工作的市井小民,註定要活在「金字塔的地下室」。「貧賤夫妻百事哀」,當吃飯都成了問題時,還能奢談什麼生活品質呢!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分析,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勞力為主的工作將日漸稀少,而且,工作壽命也比較短,薪資也比較低。在「收支勉強打平」的情況下,從事勞力工作的藍領階級,很難有多餘的錢可存入銀行裡,只好一輩子為錢所苦。

  如果不願穿著藍領制服,想從事以腦力為主的白領工作,讀書雖非必經之路,但絕對是條捷徑

  其次,「工作賺錢」雖然是多數現代人養家餬口的不二法門,不過,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已逐漸揚棄上一代「為工作而活」、「為五斗米折腰」的傳統就業心態。

  他們不想再終身苦守單一工作,作牛作馬,拖磨一世人,渾渾噩噩過著「十年如一日」的單調生活。而是,希望能走在自己所彩繪的人生之途,過得多采、多姿、愉快、充實,最終帶著喜悅與無憾,走完這一趟「不可逆」的人生旅程。

  科技顛覆了傳統的工作型態,多樣化的工作方式,正好提供了年輕人完成上述夢想的機會。現代人不一定要陷入朝九晚五的生活窠臼,不一定要堅守鞠躬盡瘁的工作模式,他們可以自行編組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即工作,寓樂於工作」的方式。

  想要走不一樣的路,不僅需要十足的勇氣,更要有過人的智慧!否則會一路跌跌撞撞,摔得遍體鱗傷,甚至壯志未酬身先死,貽笑大方。

  讀萬卷書正好可以提供該有的智慧,增強信心,勇氣就會油然而生。

  所以說,對個人而言,讀書能知往鑑來,開闊眼界,易於吸收新知,提高規畫璀燦人生的能力。


    讀書之於社會
 
  讀書除了對個人的生涯有所助益外,對國家、社會的發展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公民與道德」的教科書曾告訴過我們,人民是組成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人民素質的良窳,自然是國家、社會水準高低的重要指標,換句話說,有健全的人民才有健全的社會,有健全的社會才有健全的國家。

  眾所皆知,台灣、新加坡...等都是天然資源貧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極端殘

破的國家,但是,為何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內創造出經濟奇蹟,成為開發之國呢?

  「這些國家重視讀書」,許多西方的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

  靠著優秀、勤奮的人力資源,台灣、新加坡,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貿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在真正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裡,「政治」的定義不再是「管理眾人之事」,國家的權力不再是掌控於少數的菁英手中。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翁,人民才是頭家,頭家當然有權來選用合適的公僕,來服務頭家。所以,國家的權力是歸人民所有,政治的真諦是「服務眾人之事」。

  不過,如果沒有明是非、辨善惡、不畏強權、能獨立自主的人民,執政者往往知法玩法,「藉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

  「以民為主」的民主制度,變質成「為民之主」的獨裁專制,最終,造成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假民主」亂象。

  想要成為富強康樂的民主國家,就須鼓勵人民多讀好書。因為,良書能使人耳聰目明,胸懷正氣,擇善固執,心繫眾生


教育的目的

  由上可瞭解到,讀書對個人、社會及國家都有正面的影響,因此,除了極少數落後、封閉的國家外,世界各國幾乎都不再採取愚民政策,來限制、甚至剝奪國民受教育的機會。

  為了培育國民,提升素質,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世界各國莫不積極地開辦各種教育,鼓勵、甚至強迫國民就讀。

  我國憲法即明文規定,受教育不僅是國民應享的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因此,活在當下,

   想當個拒絕讀書的小子,

    一輩子過校門而不入,

     已是不太可能的神話故事了,

      甚至有可能終身要與書為伍,

       接受各種教育的淬鍊。


    為了升學

  有人說:「教育乃百年大計,是國家興盛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不僅可提升民眾的生活水準,也能提高國家的總體競爭力。」也有人說:「教育,其實是最重要的內需、最優先的跨世紀基礎建設、影響最深遠、關聯性最強的一本萬利的投資。

  然而,當前政府開辦各級教育,讓我們「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為了升學啊!」

  「父母逼我讀的!」

  「大家都在讀嘛!」

  「阮不知道啦!」

  這可能是相當多學子由衷的回答!

  以作者為例,從踏入小學校門開始,前前後後度過了二十三年的正規學校生涯,總算拿到了博士學位。但是,「蕭規曹隨」的求學態度,總以為男生就該唸理工,受教育是為了一張可用來謀職的文憑。內心明知,那些生硬的理論不是自己想要的知識,卻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很遺憾的是,二十三年的讀書心得,以及十五年的工作感受,竟是:「讀書好無聊,工作很枯燥!

  直到年逾不惑,有感於人生苦短,不該再如此「順天命」,應該是已到「做愛做的事」的時候了。

  於是,利用公餘時間,重拾荒廢已久的志趣,開始提筆寫作,以便做人生轉型的準備。所寫的書不一定暢銷,卻是自己認為挺有意義的題目。藉著寫書,沉浸於有興趣的書海中,終於覺得「書」是種很可愛的東西,也發覺「書到用時方恨少」,深深瞭解到「讀萬卷書」的重要及目的。

  政府設學校,辦教育,鼓勵民眾讀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培養國民應付考試,爭取高分的能力;也不是鼓勵國民追求一張張不同程度的文憑,以便將來「學而優則仕」,留名青史;或是實現父母的期望,光耀門楣。

  光是迷戀分數和學位是沒意義的事,因為,這些分數、學位對個人、社會及國家,沒有什麼正面的貢獻。


    豐富人生
 
  那麼,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何在呢?

  「其實,受教育的意義在於打開人的經驗世界,使人延伸到不同的時空,進入久遠、廣袤或極小。人的經驗世界一經打開,他的能力自然會提高,這便是受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有人說。

  比較有學問的教育專家則說:「教育有三個目的,使學習者從教育過程中得到(一)知識的操作性訓練,(二)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三)創造力的發展。

  我想,國家開辦各種教育的目的乃在於,讓國民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依其資質、意願、需求,盡可能培養德、智、體、群、美等五育的能力,豐富自我的人生旅程。

  社會與國家係奠基於個人,由心智健全、成熟的個人,共同來塑造社會與國家,才會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活力。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個人豐富的知性與成熟的人格,培養出個人健康的身體與敏銳的美感。

  基本上,讀書,是一種自我的探索和真理、知識的追求,讀書不應該和自我的興趣脫節。

  同樣的,教育,是一種多樣態的歷程,提供各種學習機會與環境,使國民得以適性發展。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擁有一付健康的翅膀,讓他們的理想飛得高、飛得遠,也能實現。

  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

  應該是令人興奮的「發現之旅」,而非死氣沉沉的「背誦之旅」;

    是待人接物的學習,而非知識累積的競爭;

    是創意、理解力的啟發,而非學歷,文憑的獲得。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國家應該盡其可能,提供優越的教育環境與資源,讓每位國民來共享共用。如果,越多的國民能享用這些教育環境與資源,國民的水準可望越高,國家的發展也可望越好。
 

台灣父母心

  「我要孝順父母,在家裡當個乖孩子,聽老師的話,在學校做個好學生。我要把握光陰,好好讀書,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將來長大後成為牛頓、愛迪生、孫中山、詹天佑、孔子、南丁格爾第二」。

  「我的志願」是很多中、小學生常遇到的作文題目。

  別看他們年紀小,每個人的志願可不低。

  若不是要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不然就是工程師、老師、醫師。還有人更囂張,從小就立志做總統,倒是很少人是要成為地方角頭(大概是怕被父母、老師責罵,不敢表白吧!)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現象,人往高處爬,是人之常情!中、小學生這種向上的心態,絕對不是錯誤的,不必刻意去壓抑,甚至還可加以鼓勵。

  在成人的世界裡,「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好勝心,本來就很濃厚,極大多數的成人更把這種期望,轉嫁到下一代身上。一般而言,家長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的心理。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除了擇個良辰吉時,剖腹生子外,也要參考幾本姓名學或花上數百元,幫小孩取個大吉大利的名字。最後一招,就是將大把銀子投資在小孩讀書上

     投資教育

  真是台灣父母心,用心良苦啊!

  從幼稚園起,就處心積慮地安排小孩上雙語課程,學習多種才藝;踏入正規教育校門後,不管小孩是否承受得了,各式各樣的補習更是接踵而來。直把「吃苦當做吃補」,恨不得小孩一天有四十八小時供他們安排。

  父母所期待的,就是子女進名校、唸博士、光耀門楣、揚眉吐氣。孩子名列前茅時,父母就覺得驕傲,反之,便認為丟盡父母的臉,在同事、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台灣錢淹腳目」,隨著生活的富裕,多數人民有心且有餘力去接受高等教育。全民追求學歷、文憑的風潮更形澎湃,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也就愈來愈大手筆了。儘管目前經濟不景氣,失業率節節升高,為人父母者依然一擲千金,面無悔色。

  只是,父母有父母的期望,而孩子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夢想。父母何必苦苦逼迫子女,硬要爭第一、爭全能呢?

  多給他們一點點餘地、一點點空間去築自己的夢,去做想做的事,不是很好嗎?

  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難道不是父母最深的期盼嗎?

  他們小小的身軀,真的能背得動這麼多的第一名嗎?

  其實,多數父母也並非那麼狠心,不願意自己的小孩活得快樂一點!只因當前的教育制度將人設等分類,讓人必須做惡性的競爭,才有讀書的機會。「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殺人不眨眼的本事,焉能踏入學校窄門?

  而且,我們的社會,過度重視文憑、學歷,不講求行事能力,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者沒有出頭天的機會

  以保國衛民的軍人及警察為例,若無特殊事蹟,從二兵幹起的軍人,一輩子至多只能混到士官長;從一毛二幹起的警察,一輩子也只能混到一毛三巡佐。

  三、四十年的犧牲、奉獻、服務,竟然抵不過警察大學或三軍官校的四年教育!

  讓這些身經百戰的老鳥,聽命於甫出校門的菜鳥,真是情何以堪!

  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身為父母者,當然不得不強迫小孩如此瘋狂、賣命地爭奪受高等教育的有限名額。

    讀書的好處

  的確,當今社會也有一些行行出狀元的情事,例如,擁有金字招牌的牛肉麵大王、有口皆碑的電視名主持人,或是響譽國際的運動明星,不也是名利雙收嗎?可是這畢竟是少數的案例,多數的人仍然是靠讀書而蒙受其利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觀念,至今仍深植民心,歷久不衰。

  讀書有什麼好處?

  簡單來說,教育程度較高者,對掌握資訊,接受新知的能力較強,其工作薪資較高,工作環境較安全舒適,工作較有前瞻性,且社會地位較高

  單以薪水為例,據專家學者的研究指出,在各種左右個人所得高低的因素中,教育程度是最主要的一項。學歷愈高者,其全年所得也就愈高

  行政院主計處八六年家庭收支調查的結果顯示:

  八六年收入最高者為研究所畢業生,全年所得為九四萬四七五二元;

            其次為大學,所得七十八萬九四八五元;

           第三名為專科,年收入五八萬二五六六元;

           第四名為高中,年收入四二萬五七九八元;

        國小程度者倒數第二,為三五萬三八二0元;

   補習、自修或不識字者倒數第一,為十五萬七00三元。

  比較不同教育程度的收入差距,研究所程度的年所得為未受教育者的六倍,五年前則僅為五點二倍。若以大學程度與國小程度相比,近五年的所得差距,則是由二點一倍微幅增加至二點二倍。

  至於低教育者的收入,主計處資料顯示,不識字及自修者的年收入,近十年來一直維持在十五萬元以下。而國小程度者近四年的所得年增率,也只有三點八%,遠低於專科生的一O%與研究所的六點二%。

  其他因素也顯示,高低教育程度者之間的所得差距,有日益擴大的趨勢。

  目前,國內產業結構已逐漸朝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科技與金融服務業轉型,勞力密集產業不斷外移,尤其是,未來加入世貿組織後,台灣的傳統產業將進一步受到衝擊。結果將使高教育程度者的所得愈來愈高,而低教育程度者所受的負面影響也隨之擴大,兩者所得的差距幅度,必然愈來愈大。

  社會上的種種跡象顯示,「受高等教育是開啟名利的萬能鎖匙」。


傷心案例

  當前「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教育制度,模糊了受教育的目的,使得每一個人從踏入學校的第一天,便開啟了一段不怎麼快樂,甚至是痛苦的學涯。

  連坐擁絕佳「後天資源」的權貴子弟,也往往被迫選擇出國唸書,以逃避國內無與倫比的升學之苦。

  一言以蔽之,入學受教育已成為國人另一種揮之不去的新痛、夢魘

  受教育,可以是「不是很痛苦」的事,但也絕「不是頂快樂」的事!

  因為,受教育就須讀書,讀書或多或少都會帶來壓力,尤其是,面臨重大考試時,更須絞盡腦汁,日以繼夜沉淪於書海中。

  古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但求一舉成名天下知,如今,莘莘學子苦讀十二載,為的

就是有朝一日成為大學新鮮人。不幸的是,由於大學招生名額受限,在你爭我奪的惡性競爭下,使得所有的學子飽受煎熬與折磨。

  除非是打算做個「拒絕聯考的小子」,否則便須焚膏繼晷,衝刺於升學幹道。

  常見的是:清晨六時起床,七點到校,八時上課,晚上九時半離開補習班,深夜還在燈下苦讀,日復一日,週而復始。

  年輕的歲月,就在那了無生趣的教科書中溜過,連無辜的家人也不能倖免於難,這樣的生活絕非是健康的

  至於那些已經被定位為「大學棄嬰」的學子,雖然不須過著如此不見天日的黑白生活,但是,當前的教育體制,卻使他們的心靈、自尊受到另一種傷害

  被迫進入「後段班」、「放牛班」的學生,在學校未受到應有的照顧與重視,在父母與親友的眼中也被貼上次等的標籤。因為長期受到不平的歧視與放棄,不少學生常常自我否定,也蘊育出反叛的心理。

     三個案例

  處在當前的教育環境,無論升不升學,每一學子似乎都活得不快樂!

  無論從新聞媒體的報導,或周邊親朋好友的口中,常可聽聞到許多令人「傷心欲

絕」的案例。怕有人觸景生情,僅從報紙上「轉載」三則「傷心」但不「欲絕」的案例於下(敬請三位投書者見諒):

  八十七年九月二十日:

  每晚為孩子收書包,就感到無盡悲涼與心疼。

  孩子今年讀國一,除了星期三、六外,每天八節課,主科副科課本,加上習作、參考書、作業本,考卷,背在肩上的重量總有五、六公斤之多。除此之外,手上也不得閒,美術、音樂、家政、童軍都各有要帶的用品,這還不包括中午的便當、一天的飲用水及來不及吃的早餐。孩子每天出門時的全副武裝,像極了披掛上陣的士兵,只是這小小的兵才十三、四歲。

  我們欣見教改已起步,但在教改不可能短期內立竿見影的情況下,為了成長中青少年的身心得以健全發展,我以一個母親的身分,誠惶誠恐的呼籲教育主管單位、學校、老師共同正視孩子的書包問題,別讓沈重的書包壓傷了孩子。

  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耿兒的美術老師是一個有趣的人,常常用一些出人意表的方式引導孩子。耿兒對美麗的美術老師引為生平知己。老師對這個熱愛藝術且具有天份的孩子,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師徒二人默契十足。

  有一天,老師打電話來要我去學校一趟,說是有一幅耿兒的畫要給我看。那幅畫是黑底的。上面一片白色羽毛,中間一個直立的貝殼,下面一個禁止停車的圓形符號,裡面寫了「生命」兩個字。

  美術老師說:「那天我要他們自由畫,題目是生命是什麼?耿兒畫得很特別,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生命像是一片羽毛,輕飄飄的,風一吹就沒有了;生命像是一個貝殼,在沙灘上雖然有許多貝殼,但是每一個貝殼都是孤獨的;生命是被禁止的。」老師說完,靜靜看著我。

  我的心,不知是酸、還是痛。淚水決堤般滾滾而下,止不住、停不了。什麼是心碎了?什麼是心痛?什麼是心疼?我以為我已經痛夠了,哭乾了淚,卻再一次感覺到排山倒海而來的椎心之痛!

  這孩子當時只有八歲!一個聰明善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好孩子,在智育掛帥,升學第一的環境裡,真的一無生存的空間麼?

  社會不斷的在變,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重視個人風格和原創力。耿兒正是這麼一個具有生命力、原創力的人,在二十一世紀裡,我相信他必能大放異彩。但是今天,在學校裡,耿兒的學科學習因為他天生的學習障礙而充滿險阻。因為智育成績不好而自信心大受打擊。因為測試方式,都是用他有困難的紙筆文字測驗,因此測不出他豐富多彩的知識與智慧。

  耿兒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只怕他等不到大放異彩的時候,就對生命徹底失去了信心了。

  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國中開學不到一個月,我兒已成為考試的受害者,每天至少有一、二個科目要考。尤其是數學,老師僅教一成,考試卻考五成,試題均來自坊間參考書和測驗卷,難度比課本高出許多,且有舊教材的題目出現。

  原先以為高中將取消聯考制度,對國中會有正面的影響,沒想到老師卻以平常考試成績作為「威嚇」,警告同學要重視平常考試,且似有愈考愈烈的趨勢。


解放學奴

  八十八年一月四日,聯合報報導了一則有關日本學生升學的新聞,內容如下:

  家有準備升學考試的學童,父母親過新年也不得閒。許多父母因為要讓孩子每天念十個小時的書,好準備參加私立中學的入學考試,都將孩子送到飯店去補習。

  十一歲的堀井綁著頭巾,上面寫道「入學考必勝」的字眼,正和一些同學一起住在東京市中心的大飯店,為下個月的入學考惡補。

  老師渡邊在飯店的小房間給堀井上了兩小時的課。她說:「堀井非常用功,真令人感動得掉淚。」

  共有二十二名十一歲到十七歲之間的學生參加「新年特別課程」輔導。這個課程在大飯店上課,費用不貲。有六位名師待在飯店「陪太子讀書」。在二十二名學生中,有十人住在飯店,「以期更專注課業」。其他學生則通學。

  參加這種課程的學生,因為有三名親人要留在飯店伴讀,總共大約要花費一百多萬日圓(約合八千七百美元)。

  一位綽號叫「貓頭鷹博士」的名師說:「最好能創造環境,讓全家共同面對大考。」

  飯店的房間和三餐費用不計,光是六天總共三十六小時和老師一對一教學的學費就高達五十七萬六千日圓(約合五千美元),另外還有四萬日圓的報名費和諮詢費。

  對堀井而言,這還是他第一次離開家人在外頭住宿。他對父母送他到飯店參加上述課程充滿感激,不過他也承認,因為緊張的關係,皮膚一直過敏。

  他的母親明子在房間外面表示:「為了讓他全神貫注課業,我儘量不去干擾他。」渡老師坦承,學生心理緊張有時難免會引發疾病。她就有一名學生緊張到一坐上書桌,兩隻眼睛就看不到東西。

    孩子的心聲

  由此可知,全世界每年有多少的學子,活在可怕的升學夢魘中!

  這群數以億計的「學奴」,

  他們身心所受的折磨,

  遠高於二百多年前被白人奴役的黑奴。

  為了解放黑奴,美國不惜以烽火連天的南北戰爭,作為慘痛的代價

  今日,

  為了解放學奴,你我是否願盡棉帛之力,共同營造一個更快樂的世界?

  八十七年,台北市一所小學,在放暑假前,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自辦社區課外活動,由學生勾畫心目中的理想社區應該有些什麼?結果,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兩個攤位是「歡樂銀行」與「沒腦國」。

  在「歡樂銀行」面前,同學們埋怨,生活裡快樂的事情太少,不開心的事卻說不完,深怕愈長大,歡樂的事會愈少。因此,渴望把還記得的歡樂情事,像寶貝般存起來,就像錢存進銀行一樣,希望也能有「利息」,讓積蓄的歡樂,填補將來那麼不如意的事情。

  而「沒腦國」則是一個能夠讓人忘掉一切,無憂無慮的地方。同學們說,每天從早到晚,他們的腦袋就像被填爆的鴨子,煩死了卻逃不掉。真希望有個避風港,讓他們能像「白癡」一樣,什麼都不想,沒有壓力,也沒有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

  這可是多少小學奴的心聲啊

  一個小小的生命來到人世,是父母對新生命的期盼,他們是無辜的。

  當孩子躺在父母的懷裡,父母總希望,看到的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笑容。

  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希望,他們能走得自由自在。

  我們希望孩子有個愉快的童年,也希望孩子能熱愛學習,更希望這樣的學習生活能延續到長大成人。除了期待每個人都能享有快樂的一生外,也期待豐富他們的人生,開拓每個生命的真善美

  但是,父母們究竟要為孩子們做什麼?才能使他們的臉龐不會如此令人心疼?讓他們的笑容更燦爛點?

     分離式教育制度

  隨著時空的改變,沿用數十年的教育制度,早已不能符合當前國人的需要!

  活在這種不合時宜的教育體制下,多數學子感到生活很苦悶、很無聊、很乏味、不耐煩,不明白生活的意義,也不瞭解人生的目標在哪裡。

  至於家長,也只能無助、無奈,無比憂心地,眼看自己的小孩忍受千百次考試的煎熬,眼看他們的興趣、好奇與創造力,一天天被壓抑而消失。

  做人本來就是歹命,但是,人是否一定要活得如此痛苦呢?

  我們為何要讓後天不良的制度,來製造人世間的痛楚?來提高我們的生活痛苦指數?

  讀書確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讀書不是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是增廣見聞、陶冶身心的

  人雖天生有別,但不代表孰優孰劣,只是特性不同罷了!我們應給予學子充分自我選擇的空間,培養創造自己道路的能力。

  作家柏楊曾經說過,一個人目不識丁沒關系,但是不能一身是病。在教育高度普及的現在,想要目不識丁,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高度壓力下,卻有不少人渾身是病。

  我們寧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要讓他當個「憂」等生,成為希望與榮耀

下的犧牲品。

  面對殘缺不全的教育環境,面對愈來愈多的教育問題,大多數人都殷切期盼教改成功的來臨。但是,教改到底要怎麼改,目前是百家爭鳴,難有共識,連集合許多專家、學者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歷經二年的努力,都未能拿出確切辦法來。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我們仍期望政府、專家、學者及民眾,能腦力激盪,共商良策,讓歡樂的笑聲不絕於家庭、學校與社會。

  根據作者的觀察,目前教育問題的最大癥結,乃在於制度的不合時宜,無法使資質、性向、背景不同的學子,有充分的學習機會,接受合適的教育。

  本書作者以其個人體驗,提出

  「分離式教育制度

  ,誠心想構建一套合情、合理且公平的制度,做為教育改革之道。

  其目的在破除人為的束縛與壓力,提供一個比較充足、彈性的教育空間,使學子

成為教育的主體。讓此教育制度能確實達成

     解放學奴

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