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第六章 分離式教育制度的疑點

第六章 分離式教育制度的疑點

基層工作誰做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合格的教育機構,讓每一有心向學的國民,皆有受各級教育的充分機會,達到有教無類的目的

  廣設各級教育機構之後,最可能面臨的現象,便是學生增多了。

  類似的殷鑑不遠,例如,從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以來,國中以上的學生人數,有了明顯的量變。到了民國七十年底、八十年初,由於採取開放高等教育的政策,大學及研究所的學生數量也呈倍數成長。爾後,諸如超額增收、擴大在職進修等措施,更使全國的學生證與身分證的張數,相去不遠

  學生量變後,一些不良的後遺症便顯現出來。

  首先是,各家電影院的老闆掛念著,連LKK級的銀髮族都持有學生證,買學生票的人數鐵定愈來愈多,將會嚴重地影響售票收入。鐵、公路等大眾運輸業、旅遊娛樂業及其他優惠學生的相關行業,其經營者也是「心有戚戚焉」!

  甚至,為人父母者,也相當擔憂,微薄的退休養老金,可能會轉變成孩子昂貴的學費。

  玩笑開完後,姑且言歸正傳。望著滿街閒逛的學生,有些「先天下之憂而憂」的

先知先覺,驚覺到:

  「只會消費,不事生產」的學生遽增後,將會降低國家總體生產力

  「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教育業發達後,勢必排擠國家其他建設!

  「只有學歷,沒有學力」的學生遽增後,必然影響就業人力的分佈!

     降低總體生產力

  不可否認,「談戀愛,愛做夢」是年輕學子的專長,這類學生遽增後,當然會減少投入生產行列的人力。

  同樣的,讀書的時間拉長後,每個人的工作壽命也可能縮短,間接地降低其一輩子對國家總體生產力的貢獻。

  不過,「人多好辦事」是未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原則,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其總體生產力則是奠基於高水準的產業技術,以及高素質的人力。

  「年輕人接受太多教育,從學校學到的東西遠超過社會的需要時,會有不良的後遺症。」過去,有些西方國家也曾秉持過這樣的觀念。

  後來,這些國家發現,許多重視教育的未開發國家,其經濟實力已逐漸威脅,甚至超越他們時,不得不重新評估這個觀念的正確性。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報導就指出:「教育和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似乎已有定論,也就是,教育辦得愈好,人力資源素質愈高,經濟實力就愈強。

  近年來,原屬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在「西線無戰事」下,已逐漸關心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相當有限的台灣,不可能豢養上億的龐大人口,靠廉價、密集的勞力,與這些國家爭奪同一性質的國際市場。

  想再創造第二次的經濟奇蹟,政府必須做的是:

    擴大國內高等教育的數量

    培育高素質的研究及技術人才

    獎勵資金、技術密集的產業,

    建立別國無法輕易取代的經貿空間。

     排擠其他建設

  不像開山闢路或是投資設廠,教育事業的投資是很龐大的,而成效並不明顯,回收也很緩慢

  如果,辦教育不夠用心,制度未上軌道,教育未發揮功能,其投資報酬率將慘不忍睹。宛如,把錢丟入水中,只聽入水聲音,只見漣漪一圈,音消漣漪散,錢也無影無蹤,一切都歸於零。

  沒有油的汽車,怎能開得動,沒有錢的教育,怎能辦得好!

  想用心辦教育,錢是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廣設各級教育機構的重責大任,全由萬能的政府一肩挑起,獨厚教育,必然疏漏其他建設。所以,分離式教育主張運用民間游資,提升教育品質,而且,可以大幅地降低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公共建設。

  「福爾摩沙」,三百多年前洋人對台灣的禮讚。

  「豬圈」、「垃圾島」、「貪婪之島」,今日洋人眼中的台灣。

  「百廢待舉」當然不適合用來形容台灣的建設現況,不過,在台灣,公共建設的不足,確實與國民所得、經濟實力不相匹配。這有點像勤儉致富的企業家,其骯髒破舊的外表及住處,顯不出該有的品味。

  舉例而言,想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想成為科技島的台灣,竟然連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體育館都付之闕如,遠不如美國許多中、大型大學所擁有的體育館。

  除了忽視建設外,政府也未重視維護。例如,各地方政府千方百計才爭取到的建設,也常在高官剪完彩後,因沒有人力編制,沒有軟體支援,沒有維護經費,而「關門飼蚊子」,形同虛設。

  引用民間資金於教育事業,不但不會影響國家其他建設的推動,更會因為教育業的蓬勃,帶動經濟的繁榮,而且是,良性的經濟發展

     影響就業人力分佈

  有人擔心,擴充高等教育的數量後,有可能出現大材小用的現象,或是,高學歷者寧願失業,也不願低就,造成基層人力的欠缺

  什麼是大材?

  什麼是小用?

  此與時空息息相關。

  六、七十年前,教育業不甚發達,小學畢業者或許就可教小學,如果,讓擁有學士帽的人當小學教師,就有點大材小用。

  隨著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想當小學教師的教育程度也就水漲船高,從以往的小學畢業提高到師專、大學。

  如今,「博、碩士」已不是什麼稀有的動物了,碩士教小學不足為奇,也非大材小用。倘若,讓小學畢業者當小學教師,那才是匪夷所思,小材大用呢!

  由上可知,當國民的平均學歷提高後,由比目前學歷較高者來擔任同一工作,將是極稀鬆平常的事。

  職業不分貴賤,大學畢業生擔任基層工作乃「時勢所趨」,又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有何不可?

  而且,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基層工作者所該具備的條件也在轉變,資方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員工,而非不知變通的勞工。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基層工作者將不只是具有基本的職業技能即可,可能還要相當程度的語文能力、資訊知識,以及接受進階訓練的能力。

  至於欠缺基層人力的問題,也會因教育事業的發達,提高了國民的素質,提升了國內的產業技術,減少了對基層人力的需求,而獲得紓解。

  此外,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僅提供充份的就學機會,並不強迫所有的國民就讀國中。部份國民基於本身條件的考量,放棄受教育的機會,或延遲受教育的時機,選擇進入社會服務,這些人也能填補基層人力的需求。
 

學生輕言放棄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合格的教育機構,除義務教育外,其餘各級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申請制。也主張,除了小學義務教育外,國民想不想上學,追求更深的學問,由他自己做主,國家不再採用高壓強迫的手段。各級學校的課程全部採行學分制,除小學一至四年級外,學生可依其學習能力或意願,選修各種課程。

  除了廣設各級學校會引起上節的疑慮外,再配上彈性的學制,以及不強迫國民接受全程的義務教育,有人也許會擔憂:

  入學太容易,學生不懂得珍惜,輕言放棄。

  輟學很隨易,年輕人遊手好閒,危害社會。

  人數難控制,學校經營不穩定,浪費投資。

     輕言放棄

  「遠來的和尚會唸經」,「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物以稀為貴」,這是一般人慣有的心態。

  想當年,景陽崗上的白老虎實在太囂張,噬人無數,碰到酒醉的武松,竟被亂拳打死,鄉人額手稱慶,武松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如今,景陽崗早已不見虎蹤,為了保護瀕臨絕種的老虎,保育人士撂下狠話,打虎者槍斃,被虎咬傷者活該。

  想當年,「大學生」是一種多麼高貴的稀有動物,「上大學」成為許多人一生追逐的願望。廣設大學後,「大學生」有如四處流竄的流浪狗,捲縮在寒風細雨裡,因此,「上大學」有可能乏人問津。

  學子輕言放棄學習機會,不是杞人憂天的事,是活生生的案例。

  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報紙報導:

  以「人人有書讀、處處是教室」為號召,八十六年九月首度開辦免試入學的國立空中大學與空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實施免試新制還不到一個學期,學生流失率卻創下建校以來的新高紀錄。尤其是,沒有名額設限的空專,免試進來的兩千多名學生竟已輟學了一半。

  當初以抽籤篩選學生的空大,學生流失的情況雖然沒有空專那麼糟,但據校方統計,下學期註冊人數也降到四萬多人,比上學期的五萬多人少了近兩成;學生流失快速且惡化的程度令人心寒,為關心終身教育前途的人士始料未及。

  空專免試入學並沒有門檻限制,只要符合基本學歷,來報名的全部錄取,但就是因為得來太容易,學生反而不把學習當一回事,心想反正以後每年還是可以免試重來,學校也無法拒絕。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廣設各級教育機構並不難,困難的是,如何留住學生學習的心。

  廣設學校後,各級教育機構應深切思考的是:所提供的學習內容,是否能滿足國人追求知識的需求?

  如果,所開設的課程,無法隨著社會的變遷而加以調整、更新,那是不可能留住他們學習的心!

  因此,分離式教育主張:

  學校,要擁有自主開設各式各樣課程的充分自由度,提供多采多姿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除了少數必修的基本學科外,學生不再被強迫選讀其不感興趣的學科,從選修多元課程中,確立自己性向所在,建立自己多樣能力

     危害社會

  假使學校的課程無法吸引住學生,再加上國民沒有就讀國中的義務,是否會因此造成嚴重的青少年問題呢?

  根據台北市勵友中心的統計,因為犯罪而成為該中心保護管束的青少年,超過八成曾經中途輟學顯示出,一個孩子離開了教育體制,極有可能淪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成為犯案的高危險群。

  不過,台北市勵友中心也指出,這些邊緣少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對課業無興趣,學習過程中歷經挫折,對社會的形形色色充滿好奇。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可因多元化的課程與活潑化的教學,明顯地改善目前造成中輟生的主因,大幅降低中輟生的人數,有效解決中輟生惹事生非的問題。

  對於不願接受教育的青少年,除有特殊原因者外,政府應積極輔導他們進入社會就業,開創另一條人生之路。強迫他們回學校學習,或放任他們在社會裡遊蕩,都不是面對中輟生問題的良策。

  至於部份失學、失業的青少年,有聚眾滋事或作姦犯科等不法情事,已非教育單位該負起的責任。應由負責國內治安的內政部全權處理,擬定維護社會安全的措施,並要求警察確實依法執行。

     浪費投資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摒棄現行僵硬的入學年齡,以及修業期間等限制以彈性的學制,讓國民調整其學習速度,也隨時可再重回學校學習

  如此,雖可落實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但也使各教育機構無法確實掌握每年入學的人數,不易穩定經營,難免有人會質疑,此制度可能會浪費教育資源。

  就如上述空大及空專的實例,政府投下龐大的經費與資源,去建構終身學習體系。遺憾的是,民眾卻不知珍惜,輕易閒置這些資源,無異是國家與人民的雙重損失。

  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實例,英國教育家尼爾,因不滿當時學校教育的威權管制,在一九二一年成立夏山學校,期以保護小孩子的自由意志。由於容許學生有支配自己時間的權利,要不要上課,全看學生自己的意願,所以,註冊的學生時多時少,想要維持學校的經營,還真的要大費周章。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確實有可能面臨此問題。

  但是,為了創造合情、合理的教育環境,達到「人人可盡其才,人人可盡其用」的目的,雖然閒置些教育資源,「利」還是遠大於「弊」那又何妨?

  其次,造成空大及空專學生放棄學習的原因,部份是因為採用免試且照單全收的入學方式,造成程度不足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只好自己先當掉自己。

  有好一陣子,美國的名校紛紛招募少數民族(如黑人)學生,雖是一番好意,然而,因為這些學生程度不足,常常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對這些程度不足的學生而言,這種「入學從寬,畢業從嚴」的優惠政策,是不切實際的福利。

  分離式教育嚴格控制各級教育的文憑,如此可使入學的品質獲得保障,所有的學生都可具備一定的水準,不會發生適應不良的問題

  剛開始實施彈性學制時,學生進出校門或許會比較頻繁,學校的經營也會比較不穩定。

  時日一久,成為「學生」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拿張學生證過過癮的人,將會顯著減少。因為,不想讀書的人,不會再勉強自己進入學校鬼混,浪費自己的青春與金錢,如此,學校的經營將會逐漸走上軌道。
 

弱勢教育成棄嬰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合格的教育機構,達到有教無類的目的。除了要求政府在相關條件允許下,積極開辦公立學校外,更應該獎勵民間興辦各級學校。

  由於效率長期不彰,愈來愈多的學者、民眾贊同,政府部門應精簡,裁掉冗員。免得讓人民的血汗錢,養出一批只會喝茶、看報紙、踢皮球、打官腔,甚至吸人民血汗錢的公務員。

  愈來愈多的學者、民眾也認為,國家做不好份內的事,也做不了所有的事。因此,凡事不要寄望政府來推動、執行,應該讓民間有機會來主動參與,發揮民間高效率、低成本的優點。

  平心而論,在塑建完善的教育環境過程中,鼓勵民間積極興學,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能妥善運用民間資金外,開放民間教育權,可以讓市場機制進入教育體制,讓需求與供應相配合,讓雙元的公私系統互相競爭。如此,可促成教育內容的多樣化,達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質量並重的目的。

  民間興學有這麼多的優點,也有令人質疑的地方:

  鼓勵民間興學,在權貴參與下,政府無法監督「後台很硬」的學術機構?

  鼓勵民間興學,在金錢打造下,會營造出資源分配不均的教育環境?

  鼓勵民間興學,在利潤掛帥下,會犧牲偏遠地區、弱勢族群及特殊教育?

     無法監督學術機構

  「不怕官,只怕管」!由於民意機構握有行政機關預算的審查權,平日在辦公室裡粗聲粗語的行政機關首長,每逢審查預算的時刻,面對霸氣十足的民意代表,就化身成輕聲細語的可愛模樣,「身段之軟,讓人驚嘆」。

  為了預算能輕騎過關,為了備詢時能不被修理,民意代表的關說,高官們可不敢置之不理。

  在議場上高傲得很的民意代表,為了競選時能募得大筆資金,離開議場後,往往就像搖著尾巴的「×」,跟在富豪巨賈後,亦步亦趨。

  「有錢能使鬼推磨」,對於金主們的種種吩咐,這些民意代表自然不敢掉以輕心。在代表「民意」的旗幟下,赤裸裸地運用其權力,讓金主們的願望得以成真。

  這正是,今日教育主管單位,不願公佈其對各校評鑑結果的主因!以免得罪不該得罪的勢力,到時候,吃不了,兜著走!

  為了導正這可能存在的問題,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由專責機構來負責,如法國的「國家評鑑委員會」、德國的「德國研究協會」、英國的「學術審議委員會」等。除了比較公正、客觀外,這些評比有量的比較,也有質的評鑑,還有等第之分,排名之序。評鑑的結果,完全公開,可做為學生選擇學校的重要參考依據。

  另一方面,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學校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不再具有授予文憑的功能。

  在此情況下,學校若不重視教學品質,將無法吸引學生前來就讀。因為,學生豈願花錢鬼混,到頭來,學不到東西,也得不到文憑。

  由此可知,分離式教育制度可杜絕學店的產生

     教育資源不均

   「要辦一所好學校,很難嗎?」

  「一點都不難,只要有錢即可!」

  「這樣說,是否太市儈了?」

  「說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只要有錢,就能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敦聘學養俱優的教師,添置先進的教學設備,利誘資優的學生入學,獎勵師生從事研究。如此,怎麼可能不在學校評鑑表上得高分,而成為蜚聲國際的名校呢?

  既然投下巨資,當然也想獲得高利,學費自然不低。以美國為例,名校的昂貴學費,不是一般中產階級的家庭所能負擔得起的。

  鼓勵民間興學後,難免會出現類似國內的森林小學,或是美國長春籐聯盟的貴族學校。

  不少腰纏萬貫的家長,為了讓子女接受高品質的教育,或為了進入享有盛名的學校,一年多花個數十萬元,乃至於百萬元,都在所不惜。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在自由、開放的教育體制裡,必然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也會營造出資源分配不均的教育環境!每個人依其家庭背景、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教育機構就讀,正是理所當然的事。

  有錢人開進口名車,住豪宅,一般人開國民車,住公寓,沒錢者騎腳踏車,住矮房,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正常現象,也是比較合乎人性的方式。

  如果,條件不同的每個人,都被迫生活在同一水平上,這種講求「型式平等」的生活方式,正是共產主義世界的特色,最終,必然走入「共慘」的死胡同。

  比較合理的社會機制,應該是強調「機會的平等」!因此,在開放的教育體制裡,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必須能保障每個人的受教權。

  所以,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廣設性質不同的學校,以因應每個人不同的需求

     犧牲弱勢教育

  在利潤掛帥下,多數私立學校會集中在都會地區,並選擇有利可圖的教育開辦。至於,獲利不豐,甚至有可能蝕本的偏遠地區教育、弱勢族群教育及特殊教育,極可能乏人問津。

  為了保障弱勢國民的受教權,政府除了以補助方式,鼓勵民間開辦這些教育外,也應責無旁貸地負起責任。

  政府施政與民間企業經營的理念應該有所分野,照顧弱勢,維持社會和諧,是政府施政的基本原則。

  遺憾的是,當前政府卻慢慢轉型成民間企業,諸多作為都植基於「利」字上。

  例如,在教育資源不該浪費的大帽子下,裁撤偏遠地區的學校,採行併班、併校的政策。偏遠地區多半是原住民或是經濟弱勢族群,如此不但增加了他們的不便與負擔,也漠視他們就學的權益。

  這豈是大有為政府該有的行逕!

  曾經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投書:「在日本某個偏遠的山區,由於人口外流嚴重,當地的小學因為沒有學生而廢校。然而,某天,卻因為一戶新遷入的人家有個即將就學的小朋友,當地的教育單位為了這個小朋友的就學問題,特別編列大筆預算整修教室,增聘老師,再行復校,讓這個小朋友能在住家附近順利就學,就連當地的民眾也視此為地方一大盛事。

  除了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外,政府對特殊教育的付出,仍然有限。

  例如,八十六年十月二日,有位宇先生投書:「小女輕度智障,暑假國小畢業,為了國中就讀問題,我們走訪了新店及北市南區各設有特殊教育班的國中,只期望能找到一所適合她的教學環境。然而,在看完了七、八所國中之後,我們發現大部分的特教班教室,都安排在校園中最陰暗的一角,每需曲曲折折、上上下下才能從校門走到教室,完全沒有顧慮到智障小朋友多重障礙行動不便所造成嚴重的困擾。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民間興學,如此可明顯節省政府的教育支出。政府應當將省下的經費,移轉到長期受到忽略的偏僻地區、弱勢族群,以及特殊教育上。


學費大幅提高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教育機構,政府應積極開辦公立學校外,更應獎勵民間興辦各級學校

  以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各級教育中,私立學校的學費均比公立學校高。遠赴異鄉就讀私校時,高昂的學費及其生活費,已成中產以下家庭的沉重負擔。

  此外,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又確定,從八十八學年度起(即八十八年九月起),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將不再由政府統一規定收費標準,改由各校依實際教育成本,自定收費標準。

  面對節節上漲的學費,八十七年五月,大學生與勞工相結合,反對「高學費」成為他們上街抗議的六大訴求之一。他們強烈地表達,調漲學費不僅違反了社會公平原則,更擴大了社會階級的不平等。

  除了高學費外,私立學校無心辦學的現象還歷歷可見。尤其是,在入學名額受限的保護傘下,大學根本不怕招不到想獲得一紙文憑的學生。因此,創辦大學成為名利雙收的事業,「高學費、低品質」成為一些學店的特色。

  怪不得,八十七年四月,上百位大學生群聚在教育部門口,激動地表示:「我國大學的學費政策,猶如五星級學費,卻是路邊攤的待遇。

  也有私立專科學校的老師投書反應:「連大學這種高等教育都受到高學費、低品質

的威脅,更不用提五專、高中高職了。私立專校的學費並不比私立大學低,但是硬體設備卻比私立大學相差甚遠

  獎勵民間興學,私立學校必然大量增加。依現況來分析,許多人擔心:

  私校充斥之後,再配合學費自由化政策,學費將會大幅提高,使弱勢階級無力接受教育。

    學費合理化

  「什麼是合理的學費?」

  查查教育學或經濟學的教科書,看看是否能找到一條合理的公式,來推算各級教育的合理學費?

  「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達到民生樂利的目的,教育與房屋都不該被視為一種商品,而應該是一種民生必需品。

  在台灣,由於可以蓋房屋的建地「有限」,房屋的價格很容易受到炒作哄抬,所以不能任其漫天叫價,而影響到基本民生。

  教育則不然,在學校佔盡優勢時,學生只能任學校宰割,但是,一旦「充份」開放興學後,不出數年,教育市場即可達到供需平衡狀態。此時,學生有權選擇學校,學校優勢不再,學費自然會維持在合理的水平

  有鑑於此,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各級學校後,學費不應該受到過度的保護、限制,而影響到學校功能的發揮。甚至於,政府不必規定私校學費的上限,儘可能讓教育市場的供需機能來調節學費的高低。

  因為,私立學校學費的彈性化,有利於私校的生存與發展,有助於私校建立特色,也能營造出多樣化的教育環境,以符合每位國民不同的需求。

  其實,高學費的貴族學校的存在,也是多元社會的面貌之一。

  目前,有不少家長因不滿台灣當前的教育環境,千方百計地將子女送去國外當小留學生。假若,容許多樣化教育環境的存在,至少可讓這些小孩留在自己的家園,快樂地成長。

     學校企業化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後,「五星級收費、路邊攤品質」的學店,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不合理要求,也不會發生。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後,有的學校或系所會收取高昂的學費,相對地也提供較優越的教育資源,因此,還是有不少人會趨之若騖;反之,也會有學校以大眾化的價格,提供中等的教育資源,來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

  此外,在激烈競爭下,學校也會用盡方法,以便爭取到好學生,提高學校的校譽。

  例如,最近數年,大學各校為吸引考生選填,紛紛使出招生花招。實踐大學作車廂廣告,以提高學校能見度;清華大學強調提供多樣化學程,培養各種領導人才;中山、交通、逢甲等大學則不約而同地提供優厚獎學金,「重賞之下必有英才」的意味頗為濃厚。

  除了「招天下英才而教之」外,為了增強學校的競爭力,各校的經營也會逐漸走上企業化,摒棄傳統「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式經營方式。

  在不影響學校的教學品質下,凡事當省則省。如此,除能撙節費用支出外,也會更有效地善用各種教育資源,學費可能不升反降。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提供充裕的助學貸款,讓弱勢家庭的子女有機會就讀各級教育。台灣幅員不大,戶籍管理嚴密,以銀行過去的追款能力表現,助學貸款成為呆帳的比率,應遠低於企業界的高額貸款。

  為了幫助優秀學生也有機會就讀聲譽卓著,但學費昂貴的學校,政府也可斟酌學生的家庭情況,予以適當的補助,或者提供學生優渥獎學金

  就如八十七年七月,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所確定的:為了避免影響經濟情況不佳學生的受教權,獎學金額度將由現行佔學費總收入的百分之三,提高至百分之五,助學貸款條件也會大幅放寬。


學校成為補習班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義務教育的入學,仍依現行的學區制分發就讀,其餘各級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申請制。除了小學義務教育外,國民想不想上學,追求更深的學問,由他自己做主,國家不再採用高壓強迫的手段。

  各級學校的課程全部採行學分制,學生可依其學習能力或意願,選修各種課程。學校也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不再具有授予文憑的功能。

  由於摒棄僵硬的入學年齡及修業期間等限制,以彈性的學制,讓國民調整其學習速度,也隨時可再重回學校學習,所以能落實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但是,也因為彈性的學制,令不少人產生了下列的疑惑:

  每位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不定,學校將如何管理學生呢?

  家長與學生的急功近利觀念,會使學校變質成補習班?

  重科技、輕人文的就業市場,會破壞教育生態的均衡?

    學校如何管理學生

  目前國內大學以下的各級教育,同一班級的學生,其校內作息幾乎是完全一致的,故易於管理。

  採用學分制後,因選修學科的不同,每位學生成了獨立的學習個體戶,當前「班級」的結構勢必會瓦解,導師制度勢必會蕩然無存。校方因無法掌握班級的上課人數,不易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也不易管理學生。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後,受到較顯著衝擊的是國中階段的管理,其餘仍可參考現行的管理方式,或稍加以修正即可。

  基於國小階段學童的年紀尚輕,尚未具備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分離式教育制度因而主張,小學前四年的課程以必修課為主,選修的課程少之又少。

  由於學習的方式未變,所以,管理方式也與現行者大同小異,學校老師依然承擔「所

有」的管理責任。

  在小學五、六年級至國中階段,其學習方式完全跳脫了目前僵硬的窠臼,選修課程大幅增加,學習程度較差者,也無法順理成章地「每年升一級」。為了順應此轉變,相關的管理措施當然也須不同於當前的模式。

  由於此階段的學生,屬於半大不大的年齡,又處於叛逆期,所以,仍須依賴學校適當的管理。「班導師」已不存在,管理學生的重責大任可由專責的輔導老師承擔,每一學科的任課老師也負擔部份的責任,如此,學校還能維持管理學生的運作。

  至於高中、大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已較成熟,在學習上也可以獨立自主,所以,學校應該給學生一個學習自我管理的機會。

  各校可依據現行大學的管理模式,以校規約束學生,但是,學校不再扮演管理的角色,而以輔導、諮商為重。

     學校變質成補習班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後,「學校會變質成補習班嗎?」是許多人相當關心的問題。

  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學店,才真的是「南陽街補習班」的化身。

  在教育部核准立案的眾多大學中,竟然存在著某些大學,讓數千名學生擠在「城區部」的一棟大樓上課,沒有圖書館,沒有體育場,更遑論教學設備。教學品質不良、師生互動不佳,以及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等情事,比多數的補習班還嚴重

  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位大學生投書:

  筆者就讀××大學,相較於作為高等教育櫥窗之台大,不論校園空間、教學資源,乃至於私立大學行政核心黑盒作業之豪橫斂財作風,私立大學的學生,在繳了高額學費後,所受到的待遇,不只不如「二等國民」,簡直就是陰暗角落裡,教育部官員不管不問,任私校校方以完全不合公平交易之違法行為,任意宰割之羔羊。

  作為私大學生,我鬱卒難平的是,如同我們校長的名言:「誰叫你要來唸?」一試定終生的失足,卻被丟進這沒人監督、沒法可管的私人學店,而無法超生。

  除了已存在的「補習班」大學外,在眾多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中,也可見到此類學校的影子。

  以目前廣為政界、教育界、民間所接受的社區大學為例,雖然名為社區「大學」,除了師資外,不知還有哪些條件夠格稱為大學。

  民眾繳了「大學」般的學費,坐在簡陋的「中學」教室內,享用「小學」水平的教學資源。這種很有補習班味道的上課方式,只有補校水準的教學品質,卻能不經任何檢定,而獲得高等教育的文憑。

  然而,在落實全民終身學習的旗幟下,又有幾位主其事者擔心,社區大學會淪為補習班呢?

  「補習班與學校的差異何在?」

  事實上,很多補習班的授課內容並不遜於正規學校,否則,豈能讓學員心甘情願自掏腰包,自動自發地前來上課呢?兩者最明顯的差異是,補習班的教學資源無法與學校並駕其驅!

  因此,學校數量增多、學制富彈性,並不會因而產生補習班式的學校。只要教育主管機關願意制定完善的規定,善盡監督之責,學校的授課水準、教學資源一定會優於目前的補習班。

  或許,有些學子為了某些因素,想儘快完成某階段的教育,以便早日投入社會行列,而將學習的重點,擺在檢定考試的題庫上。

  或許,有部份學校,針對檢定考試來安排課程,以檢定考試的題目為授課重點,並以密集上課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練習,以滿足上述學子的需求。

  不可否認,在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的初期,這種類似「高、普考」補習班的學校,有可能出現。但是,只要學校的一切作為,都合乎教育主管單位所訂定的法規,在不損及教育品質下,那又何妨?

  更何況,當學生發覺到,拿文憑不再是限時限量後,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學生,不願急著畢業拿文憑,成為「工作奴」的社會人。反而,寧願流連於宛如世外桃源的校園裡,建立更多樣的能力,享受一生中最悠閒的學生生涯。

  自己的道路自己開,想早點畢業就業,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抉擇。為了因應這種市場之需,標榜「高檢定考試通過率」的學校,有其生存的空間,也是其擁有的特色。這正是學習多元化的可貴之處!

    破壞教育生態的均衡

  在教育市場自由化後,市場的機能將是塑建教育生態的主要因素。以目前重科技、輕人文的就業市場,有可能導致教育盲點、學習盲流,而破壞教育生態的均衡

  這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

  五十年前,「醫生」是地位與金錢的同位語,要是能招個醫生當金龜婿,保證女兒能榮華富貴過一生。因此,許多剛考上醫科的學生,往往就成了士紳大戶的準女婿,一牛車的嫁粧就等著他來拿。

  時至今日,工、商、服務業日益發達,「行行出狀元,遍地是黃金」,想獲得地位與金錢的管道也日益暢通。相形之下,醫生的好景不再,但是,「醫生」仍是炙手可熱的行業。

  因此,為了滿足不少人「懸壺濟世」的心願,醫學院有可能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

  可是,一旦供過於求,醫院、診所將多如便利商店,「醫生」也不再是高薪的象徵。除了工作時間長外,工作環境也不佳,此時此刻,醫學院不再是金字招牌,搶著當醫生的熱潮會逐漸冷卻,而回歸正常。

  在自由、開放政策下,以市場機能來塑造教育生態,有可能破壞教育生態的均衡,也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是,這是符合時代脈動、社會之需的正確做法。

  實施分離式教育制度後,不可能拉平所有學校的水準,只能拉近彼此間的差異,相對性的良窳仍存在。

  就如上面所述,實施初期,目前佔優勢的學校或科系,仍然會比較受學子的青睞。時日一久,基於其它因素考量或是時代潮流的變遷,學子寧願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就讀,不願離鄉背井,選讀明星學校,以增加經濟上的負擔。

  熱門科系也是如此,「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冷門科系也有可能「豬羊變色」,成為新時代的新寵,熱門科系卻成為西下的夕陽。

  這樣的教育生態才是合理的!


缺乏團體生活訓練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義務教育的入學,仍依現行的學區制分發就讀,其餘各級教育的入學方式,採用申請制。各級學校的課程全部採行學分制,學生可依其學習能力或意願,選修各種課程。學校也單純化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不再具有授予文憑的功能。

  由於彈性學制的關係,除了會產生上節所述的疑惑外,或許你還會問:

  「學生成為學習的個體後,是否會缺乏團體生活的訓練?」

  請問,「目前台灣的學生有受到良好的團體生活訓練嗎?」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教育是以升學為導向,學生為了想進入理想的學校或科系,鎮日埋首苦讀,根本就缺乏團體生活的訓練

  有時,甚至為了分數或升學而從事惡性的競爭,彼此之間缺乏良性的互動,學校成了「戰鬥營」或「競技場」。

  由於教育被窄化成「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學校成了接受教育的中心,也使得所有的教育資源集中於學校。整個社會過度依賴學校的教育,造成學校之外的教育不受到重視,也無法獲得該有的資源。

  「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

  教育不應該只侷限於學校,學校的教育只不過是學習生涯的一部份而已。

  目前所強調的「終身學習」,就是將整個社會當成一個教育體系,正規的學校教育只是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學習不再只在學校,而可以隨時隨地,向不同對象學習。離開學校、踏入社會,那是另一階段學習的開始。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的生命拉長了,人的活動增多了,人的空間變寬了。除了專業學識外,一生中,有太多的機會要接觸新的事物,要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例如,離開學校後,男生必須盡服兵役的義務。在講求「服從是軍人的天職」的環境裡,有理說不清是常發生的事,如果以學校所學的「真理愈辯愈明」來處理事情,那麼軍中的日子鐵定不好過。

  退伍進入職場後,辦公室裡的人際關係,又與學校與軍營大不相同。不懂鑽營之術,只會獨善其身,或「說一動做一動」,保證永遠在原地踏步,一輩子看人升官,聽人使喚。

  「學校能提供各種不同風貌的團體生活訓練嗎?」

  或許,教課書能提供與上司、同事、部屬互動的基本準則,但是,切身的體驗與經驗,還是要身歷其境,才能拿捏得宜。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

  配合新科技,以後有可能像在家上班一樣,改用錄影帶教學。教育當局所要做的,只是聘請全國書教得最出色的各科紅牌教師,或對教材有深入研究的教授,現身錄製教材錄影帶,每科依不同程度,不同品味錄製幾套,供學生依自己程度,自己喜好,隨時而隨興地播放學習。學生可以租回家裡舒舒服服邊放邊學,遇到腦筋轉不過來的章節,就倒帶多放幾遍,慢慢消化,方便得很,不須再趕一大早上學,趕漏夜寫功課。由於大家都可以隨時接受最佳的教師授課,明星學校的間題解決了,越區就讀的間題解決了。能力分班,課後輔導的種種問題都解決了。學生的生活也比較自在愉快。學校的老師可以輪班設檯在學校當諮詢員,解答學生的疑問。至於學習評鑑怎麼辦?反正坊間測驗卷汗牛充棟,買來自己做,自己對解答。學生自己覺得學得差不多了,便可報考鑑定考試。如果要發展其他四育也不無可能。各校空間設備仍在。學生可自行去使用運動場地,發展體育,也可以去利用教室辦社團活動,發展群育。

  這是個未來的夢,也許會成真,「學校」有可能成為歷史名詞。

  到時候,每位國民會不會因為欠缺學校團體生活的訓練,而成為生活低能兒呢?

  當然不會!每個人還是可以從其他場所,學習到不同類型的生活磨練。


可行性多高

  「在台灣,想推動教育改革,太難了!」

  「連李遠哲院長都做不到,還有誰能成功?」

  經過數十年的等待,經過數次新教改方案的失敗,國人對教育改革幾乎已沒信心,不再抱持任何的希望了。

  「太過樂觀了,不可能!」

  每當對他人提起教育改革的理念時,多數人的回答總是如此的悲觀,也如此的傷人心。

  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竟然作繭自縛,「跳不出自我畫地設限的教育框框?」

  「我不信!」只要用智慧,有毅力,天下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在作者的分析、探討下,分離式教育制度好像成了解放學奴的通天法寶,到底本方案成功的機率有多高呢?

  分離式教育制度能否成功,全靠下列三大訴求是否可行:

  是否能實踐「廣設學校達成有教無類」的訴求?

  是否能實踐「廣開課程達成因材施教」的訴求?

  是否能實踐「檢定文憑達成保障品質」的訴求?

    廣設學校可行否

  「廣設學校可行否?」

  先從國小、國中等義務教育來看,目前政府採取強迫入學的方式,所以屆齡國民的在學率相當高,已接近百分之百。以現有的學校容量,已足夠容納所有的學童,不須再新增國小及國中

  至於高中部份,依據教育部所宣稱的「就學機會率」,早就超過百分之百,顯然,每年還有部份高中及高職無法足額招生。因此,以目前的公、私立高中、高職,以及五專一、二、三年級的容量,應可滿足國中畢業生就讀高中的需求量,由此可知,也不須再增設新的學校。

  雖然如此,但是,目前高中及高職的比例必須加以調整,以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私立學校的收費較高,若無法改善現有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品質,並建立學校的特色,也同樣會面臨招生不足的難題。

  為了因應國中畢業生這種「捨私立,就公立」的抉擇,政府勢必要擴充公立高中的容量,但數量應不致於太多,不會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

  比較棘手的是高等教育。

  歷經數位教育部長的努力,目前大學的錄取率已超過六成,與二十年前的二、三成相比,提升幅度蠻可觀的。遺憾的是,每年依然有數萬名落榜生,無法如願成為大學新鮮人。

  事實上,除了這數萬名大學聯考落榜生外,還有很多「心有餘、力不足」的人,想接受大學教育。例如,為數眾多的高職、專科等應屆畢業生,以及在職場工作多年的社會人士。

  「供不應求」顯然是當前高等教育市場的嚴重問題。

  以台灣今日的經濟實力而言,多設幾所大學並非難事。有人曾估計,就民間近年熱烈主動捐地給政府辦大學的情況來看,若廣設二十所新大學,初期投資僅在千億台幣左右,即可以容納十萬名學生,全面紓解積累了四十多年的升學壓力。

  除了新設大學外,其他比較經濟、快速的方式為,開放專科學校改制成大學,鼓勵各大學利用夜間或週末開課,提供在職生進修,或是摒棄「學期」制,改採「學季」制,縮短寒暑假期間,間接地提高大學容量。

    廣開課程可行否

  「廣開課程可行否?」

  所謂廣開課程是指課程要多元化,學門要升級化

  課程要多元化,就須開辦性質不一的學校,每一學校有其特色,不再傳授傳統而且相類似的課程。

  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及民間廣設各級教育機構,學校擁有自主開設各式各樣課程的充分自由度,提供多采多姿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教育行政機關成為監督、輔導、服務型的機構,其對學校的干預程度,則儘可能降低,期使每一學校能自行建立其特色。

  所謂學門要升級化,也就是前面章節所分析的,任何學門都有可能提升至大學或研究所的程度。

  同樣的,分離式教育制度也主張,只要相關條件符合,並經教育行政機關核准,每

門學科皆可開辦研究所的課程,以暢通各學門的升學管道,解決技職生的升學瓶頸。

  在民間積極參與興學,以及政府採取開放政策下,課程當能多樣化。另一方面,在學校、老師的積極規劃下,也能達到學門升級化的目標

  開了課,除了要有學生選讀外,還要有老師來授課。

  廣開課程後,是否能延攬足夠的師資呢?

  廣開課程後,亟需各方面「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師資。以目前學校培育出的理論性人才,恐怕無法完全勝任。

  因此,必須開放師資的來源,不再以學歷做為主要的考量,也兼顧具有證照的專業人才,容許具有某一專長,或有多年特殊經驗者,到學校擔老師。

  以學有專長的理論人才,搭配術有專攻的技術人才,應該足以滿足巨量師資的需求。

    檢定文憑可行否

  「檢定文憑可行否?」

  以考試來鑑定學力並非虛擬的想法,目前國內早已實施此制多年,足見此種方式並非僅是一種理想,而是確實可行。

  只是,在當前教育制度下,由檢定考試所得的文憑,總被社會各界視為「次等」、「第二流」,不如正規學校的文憑,因而不受重視。

  由上可知,採行分離式教育制度,以檢定考試來鑑定考生的教育程度及學術專長,對現行教育制度的衝擊並不嚴重。只不過是取消當前各級教育的入學考試擴大舉辦學力鑑定考試吧了!

  要辦理全國性、大規模的檢定考試,是否可行呢?

  在台灣,不只人多、車多、野狗多、選舉多,考試更是頻繁。除了公務員及專門技術人員等高、普考外,比較重要的還有各級教育的入學考試。

  數十年來,各機構辦理這些龐大的國家考試及入學考試,雖然曾經發生過一些小插曲,或出點小狀況,但瑕不掩瑜,總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所以,以這數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再加上周密的規劃,絕對有能力辦好全國性的檢定考試。

  至於檢定考試的辦理,分離式教育制度主張,由政府成立一專責常設機構負責,是否可行呢?

  「當然可行!」

  只要將負責辦理每年高、普考及各級教育入學考的機構,加以整編改組即可

  根據教育部的規劃,在高中、大學採用考招分離制度後,目前的「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轉型為專業的考試機構,為學校招生辦理傳統學科能力測驗,也為民間和公家單位辦理語文能力檢測。

  此外,教育部也擬比照「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模式,成立「高中入學考試中心」,辦理「國中基本學科能力測驗」。

  如果,政府能整合上述二機構,成為檢定考試的專責常設機構,根本不需再大量增加經費及人力,即可運作。

  綜合上述,攸關分離式教育制度能否成功的三大訴求,在現有的資源及採行新政策下,絕不會窒礙難行。

  分離式教育制度合乎人性,國情,可行性又高,只要集合眾智,再加以適當修正,「解放學奴」應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