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章 完善教育制度的原則

第三章 完善教育制度的原則

 制度第一

  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同樣地,

  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環境。

  制度可說是塑造環境的最基本要件!

  「制度第一」!想做好任何事,首要之務便是,規畫良好的制度,並依此制度確實地執行,而且,時時刻刻加以修正

  眾所周知,西方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遠比東方國家優渥。不少歐洲國家的國民所得,並不見得比東方國家高,卻由於有良好的社會福利,使得民性較樂觀。除工作外,人民相當重視休閒,工作時數不長,生活步調悠閒,過著「雖不富強卻蠻康樂」的生活。

  反觀東方國家,以日本為例,國民所得名列世界前茅,加上高儲蓄率,一般家庭常擁有可觀的財富。但是,有關就業、養老等事,幾乎全依賴個人的規劃、安排,因此,日本人以其勤奮任事著稱於世。過度敬業的工作態度,以及狹窄的居住空間,使日本人過得並不輕鬆愉快,過勞死屢見不爽,此種現象可謂是「富強但不康樂」。

  這正是制度塑造環境環境影響觀念觀念決定行為的典型案例!

  聰明的人類,是種適應力超強的動物!會在既有的環境中,摸索出最合適的生存方式,如果環境被改變了,也會理出一個新的因應之道。

  例如,將一個人從小放生到森林裡,由於終日與禽獸為伍,長大後,他就有可能成為人猿泰山。

  例如,將一位初生的日本嬰兒送給美國人撫養,保證他的美語可以講得呱呱叫,完全不帶特殊的日本腔,但是,日文嘛!則是烏鴉鴉的。

  我們也常聽人講:「美國人是個很守法的民族」。

  遺憾的是,居住在台灣的「阿兜仔」,為了生存,走路闖紅燈、騎車搶車道的本領,絕不輸給土生土長的「老中」(或稱新台灣人)。反之,老中到了美國,也是入境隨俗,個個顯得彬彬有禮。

    改善制度下手

  當然啦!良好的制度,不一定會構建出絕佳的環境;

  但是,不良的制度,必然會產生失調的環境。

  就如同,一個人如果天生是個衣架子,有可能因為色彩搭配的不當,穿起衣服來,

不一定會讓人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身材像「北宜公路」,像布袋戲裡的祕雕,那麼,無論穿什麼衣服,也難成為衣架子。

  對於「制度設計失當」所引發的種種問題,若只想依賴枝枝節節的末端管理、修正與改善,根本是事倍功半無濟於事,甚至於,破壞長期演變所建立的最佳穩定狀態,而產生一連串新的問題

  這種案例,至今還活生生地廣存在我們的周邊。

  以迭受批評的公務員行政效率為例:

  由於政府部門採用「防弊重於興利、處罰重於獎勵」的制度,因而產生了「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後果。一位兢兢業業的公務員,完成了九十九件為國為民的大事後,卻可能為了一件不合時宜的公事,遭受懲戒或牢獄之災,而毀了終生前程。

  反之,一位飽食終日,一件事也不做的公務員,其犯錯的機會是零。做事「沒錯」就是表現「不錯」,就不會遭受懲戒或牢獄之災,就有升遷的希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既然一定會犯錯,歷經嚴格淘汰、篩選,才能脫穎而出的公務員,當然聰明得很,懂得如何在此制度下求生自保。

  為了避免牢災之禍,為了家中老小生計,為了官場節節高升,那個公務員願意「做到流汗,還讓人嫌到流涎」呢?最終,就塑造出「看報、喝茶、愛踢皮球」的公務員了,效率當然可想而知了。

  想改善不彰的行政效率就要從公務員考核制度下手,而不是由總統、院長、部長來召開鬥爭大會,命令小小的公務員排排坐來聽訓。這種「莒光日」式的激勵大會,其結局通常是,「台上的罵得愈兇,台下的睡得愈沉!」

    完善教育制度

  談到建立制度,不少專家、學者,老是喜歡從學理來探討、分析,旁徵博引,導出篇篇媲美赤壁賦、出師表的論文。文章是寫得不錯,只是有時昧於事實,不僅迷惑了自己,也迷惑了大眾。

  事實上,制度的好壞對錯,與時空絕對有關!

  西方可行的制度,不一定適用於東方,即使連習性與我國相近的日本可行,也不一定適用於我國。因此,除了理論的探討外,制度的制定須因地制宜,奠基於實際的人性與國情,絕非一廂情願的套用他國的制度。

  今日,人心思變,民氣可用,教育改革的時機是到了,可是,面對幾十年的教育積弊,

  有些教改案好像螞蟻撼樹,白費力氣;

     有些則像狗吠火車,莫名其妙;

     有些更是螂臂擋車,死得很慘。

  這是為什麼呢?

  顯然,不少有心之士還分不清楚,什麼是問題的源頭,什麼是問題的中游、下游!

  台灣教育問題的根本癥結,不在於家長的觀念問題、學生的素質問題,或是教師的專業問題。這一些都只是中、下游的現象,上游的源頭還是在於,教育的制度問題

  雖然,作者的專業背景不是教育,但是「久病成良醫」,基於多年的思索,作者認為:

  「制定教育制度的基本考量,在使有心向學的國民皆有受教育的機會,依其先天條件及後天背景,提供因材施教的學習環境,俾其能培養所需的能力;在其離開學校後,尚有機會繼續學習成長,達到終身教育及人盡其才的目標。

  因此,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應儘可能質量並重,教育機會充分且公平,教育方式彈性且多元,教育手段為自願而非高壓強迫,教者各盡所能,學者各取所需,教育品質達

到一定水準

  歸納言之,即須符合下列數項要求。
 

有教無類

  「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說,讀書不一定是好事,但也絕對不是壞事,它根本是一件大事!

  基於這個理由,國家原本就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與資源,讓每一位國民都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並且,鼓勵全體國民,儘可能接受各種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讀書人在我國社會中的地位,一向是相當崇高的

  時至今日,在金錢掛帥的拜金觀念下,「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可能有所變動。不過,讀書人還是蠻受青睞的,「博士」、「教授」仍然是一種對讀書人特有的尊稱。

  到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立國才二百多年的美國,讀書人的地位、價值可就一落千丈了。

  資本主義下的西方社會,有錢的才是大爺!

  齒危髮禿的大學教授,只懂得悶在實驗室裡做點研究,或是在教室內「騙騙」幾位學生,根本賺不了大錢。反觀身材傲人的運動明星,擁有成千上萬的死忠球迷,走到哪裡,紅到哪裡,當然是名利雙收了。

  換句話說,「四肢發達」的運動員的身價、知名度,乃至於地位,往往遠高過「滿腹經綸」的大學教授。

  君不見:大滿貫網球賽的獎金,遠高過諾貝爾獎;職業籃球球員的平均年薪,是大學教授的十幾倍。說起山普拉斯、阿格西、飛人喬丹,家戶皆曉,無人不知,但是,談起諾貝爾獎得主,又有幾人知!

  對於「網球比書本可愛」、「喬丹是美國救星」的社會,學校並非人人嚮往的殿堂,為了升學讀書而產生的問題,當然就不嚴重了。

  但是,在讀書至上的台灣,提供國民充分的就學管道和機會,達到有教無類的境界,則是制定完善教育原則的首要考量要素。僧多粥少的教育環境,往往造成千萬學子,爭先恐後,一心一意,想擠進一道道的學校窄門,最終,扭曲了教育目的,也衍生出種種問題與弊病。

  其次,在工商業不發達的時代,三餐不繼是一般家庭的共同現象,填飽肚子都成了問題,哪裡還有閒情逸緻去讀書呢?若非懾於政府的高壓強迫,不少父母哪「捨得」讓孩子上學讀書。

  因此,多少天賦異稟,但家徒四壁的學生,在勉強上完義務教育後,就急著遠離學校,投入社會生產行列,以減輕父母的負擔。

  所以,在那民生凋敝的苦難時代裡,經濟壓力是遠大於升學壓力的!學校雖然不多,只要有錢、有閒、有心受教育的人,根本不會找不到學校唸。由於入學機會已充份滿足國民的需要,所以當時的教育問題並不多見。

  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基本民生問題不再是問題時,接受高等教育就成了民眾夢寐以求的願望了。尤其是,上述那些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人,將往日「想讀書」的願望,轉嫁到下一代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鮮有昔日主動放棄讀書的案例發生,一般人還用盡辦法以尋求讀書的機會。

    廣設不同性質的各級學校

  在台灣,面對求知甚渴的民眾,唯有廣設不同性質的各級學校,才能滿足民眾的求知慾,才能解決因供需不平衡所產生的後續問題,也能提高社會的階級流動

  當然啦,「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廣設學校也不是一步登天、一朝一夕的事,學校不是說蓋就可舉行落成典禮的,是需要很多錢的。

  政府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來自人民的血汗錢!教育雖是樹人興邦之本,但是限於財力,不可能期盼,全由政府來興辦學校,否則會產生資金排擠,影響其他建設的推動。

  因此,開放並鼓勵民間興學是最佳的解決方式

  然而,「在商言商」,在追求利潤的經營理念下,除非能獲得政府的補助,民間有意興學者,大多會捨棄那些無利可圖的教育機構。此時,標榜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政府,即須「道義擺中間,利字放兩旁」,旁無責貸地開辦這些教育,以保障弱勢者的受教權。

  一個比較完善的教育制度,除了必須注重教育平等外,也須兼顧社會正義

  政府除了積極辦理學費低廉的公立學校,保障家境清寒者的受教權外,也應透過國家的力量,改善弱勢族群、階級在教育歷程競爭中的不利條件,特別照顧他們的教育機會與資源。

  此外,要達到有教無類,必須讓具不同資質、興趣、背景的國民,都有受教育的充份機會,在學習道路上暢通無阻,人人有拿博士的機會

  因此,不能僅著重於某些特定學科的開辦,阻塞其它性向者的學習管道,以及剝奪他們向上發展的機會。

  換句話說,要廣設不同性質的各級學校,才能滿足每一國民的差異需求,才能真正達到有教無類的目標
 

因材施教

    一首歌曲要悅耳動聽,必須有不同的音符來組成;

    一篇文章要感人肺腑,必須有不同的詞句來組成;

    一座花園要賞心悅目,必須有不同的花朵來組成;

    一個社會要健全良好,必須有不同的人才來組成。

   多樣的人才,方能發展出多元的社會;

   多元的社會,方能創造出富強的國家。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縱然是繞著地球跑幾百圈,還是不可能找到兩個內、外在都一模一樣的人。以同性別的雙胞胎為例,雖然乍看起來是很神似,但是經過一段時日相處之後,就可輕而易舉地辨認出,兩者之間的明顯差異了。

  即使是最頂尖的科學家,利用最先進的複製技術來複製人,也只不過是得到一付基因相同的形體而已!後天的成長環境,仍然會影響,甚至改變其往後性向、思維、外貌的發展。

  面對這麼多千變萬化的個體,要如何去啟發、導引每個人的才能及發展呢?面對愈來愈多元的社會,要如何才能培養出多樣的人才呢?

  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應該是不二法門吧!所以,因材施教是達到完善教育的第二個基本原則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是一體的兩面!有教無類,是提供每個人充份的學習機會因材施教,則是提供每個人適當的發展機會

    天生我材必有用

  「因材施教是個嶄新的教育理念嗎?」

  「當然不是啦!」

  早在二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採行這種教育方式了。

  冉有和子路曾問過孔子相同的問題,孔子所給的答案則因人而異。

  「為什麼?」公西華困惑地問孔子。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此外,資質不同、背景互異的顏淵、仲弓、子張、子貢、樊遲等門生,也曾分別請問過「仁」的涵義,孔子給的答案也都不同。這就是孔夫子展現的因材施教!

  或許你會質疑:

  「每個人的潛能,都可藉助教育來開發嗎?」

  「主張因材施教的至聖先師不也曾說過:『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面對這些糞土、朽木,難道有何神奇法術可救他們嗎?」

  就材質而言,朽木確實是不良的「雕刻」材料,若是硬要拿它來雕琢一番,當然,極不可能做出鬼斧神工的雕刻品。不過,朽木雖不夠堅實,但對於懂得「因材施用」的藝術家,就會善用朽木特有的古樸色澤,或特殊的槎枒意趣,經過巧妙的「雕飾」,而成為別有風味的藝術品。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長短,各有所用!」正是因材施教的真諦。

  如果,故意忽視每一個體間的差異,妄想推動「齊頭式的平等」或「形式性的平等」的教育,一定會違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原則。

  例如,曾有新聞報導,有些山區學校,學生大量輟學,問其原因,則稱:「你們拿都會地區子弟一樣的教材來教山地少年,對我們有什麼效用與意義?

  過去,政府對於各族群文化採取「大熔爐」的觀念,要把不同族群文化融合在一起,結果是,強勢文化同化了弱勢文化。事實上,若要保存每一族群文化的特色,應該採取「沙拉盤」的觀念,才能顯示出多元文化的特色。

    小蟻雄兵的故事

  教育,絕不是量產統一規格產品的製造業!

  教育,面對的是有生命、有個性的學生!

  教育,必須配合每一個體的發展,讓他有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才能使每一個體發揮潛能,才能減少在統一格式中,因格格不入所衍生的讀書苦。

  在因材施教的原則下,所舖陳出的學習管路,不是一條單軌的單行道,而是一條條密密麻麻、互有交會、各有出路的網路。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看過「小蟻雄兵」這部電影?在螞蟻的社會裡,牠們是沒有自主權的,剛出生的螞蟻,若被判定適合做工蟻,那麼牠就永遠別想有機會成為兵蟻。

  這是一個多麼封建閉塞的社會啊!

  所謂因材施教的教育,並不是讓學生做性向測驗,分門別類後,就認定其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然後導引、甚至強迫每一個人,就讀與其性向相近的學科,而不准學習其它的知識。

  目前所實施的性向測驗,如果真的能測驗出「人的天賦」,那麼出題者大概就是萬能的造物者了。

  天賦,不是訓練有素的專家所能判定的!而人的性向、興趣,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因此,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一定要能滿足受教者多變的性向。

  想要達到因材施教的境界,不只是學校數量的增加,更要學校性質的多樣化。一味地增加同性質的學校,只能使每一個人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使每一個人學習到喜歡或需要的各類學識。

  在古代,受教育的範疇大概止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內,可能無法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各式各樣新知識,正可提供多元的學習領域,滿足現代人多樣、多變的學習需求。
 

公平合理

  就如作者在前著「男人有話說」一書中所言:「假使真有造物者的存在,那麼,我想,祂所犯的最大錯誤,乃在於創造了一個充滿不公平的世界,因而塑造了亙古以來紛擾不安的世界。

  「這瑰麗的世界,有可能達到完全公平的境界嗎?」

  「當然是不可能!」

  「世界大同」永遠是一種期待中的理想與追求。

  姑且不談不同物種間的差異,即使是同樣身為「人」,人與人之間也永遠存在著高矮、胖瘦、美醜、智愚、貧富、強弱的差異。如此,焉能達到公平?

  雖然,不可能臻至完全公平的境界,但是,藉助一些合理、合情的方法,還是有可能尋求到相對較佳的公平,塑造出一個較和諧的環境。

  造成不公平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後天兩種。

  想要消弭先天上的不公平,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下策做法。咱們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的凡人,還是省點力氣,少與造物者作對吧。

  上上策乃是,將心思花在後天性不公平的改善吧!只要肯用點時間,用點智慧,用點行動,改善後天性不公平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可坐收立竿見影之效

  俗語說:「富貴在天,生死由命。」因為,勤儉不一定會致富,貪生不一定能長命,人做不了主,一切只好聽天由命。

  由於無力扭改先天的不公平,有時雖不免覺得有所遺憾,大家也只好默默地接受這種木已成舟的既存事實。

  至於後天的不公平,由於是人為的,人既然能創造了它,當然也就能改變它。既然有能力改變,吃虧者就會「不平則鳴」,決不可能欣然接受,輕易罷休。

  因此,後天的不公平,往往是造成人世間不公平的主因!想要儘量消除人世間「不平之音」,就須建立起比較公平、合理的後天制度與規範。

  所以,建立合情、合理的公平教育環境,是構建完善教育制度的另一重要原則

    競爭是必然之惡

  不論是蠻荒或文明的時代,「競爭」是生物世界裡無可避免的必然之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弱肉強食,是原始生物世界競爭的結果。在文明的人類社會裡,良性的合作漸漸替代了惡性的競爭,扶弱濟傾漸漸取代了弱肉強食。

  現代的人不只是要構建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更希望構建,一個萬物共存共容的大自然世界。

  競爭雖是必然之惡,但是,許多投入教改行列的人士認為:對一個不具自主能力的弱勢孩童來說,不合理的競爭是種不公平的歧視

  在後天資源差異甚大下,在過度激烈競爭的教育體制下,一位弱勢孩童,想要贏過強勢孩童,進入學校或是理想學校,當然是倍感辛苦。若因失去進入學校或理想學校的機會,便強迫這些弱勢孩童走入另一條荒僻小徑,決定他們未來的發展與前途,而無回頭之路,這便是不合理的壓抑與歧視。

  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應該儘量照顧全體孩童,使他們在成年之前,不致因為先、後天背景的差異,而被明顯地剝奪自我發展的機會。

  所以,想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教育環境,首先要有充份的就學機會,做到有教無類,才能為弱勢者提供充份的就學機會,才能使他們的人生獲得該有的發展機會。

  但是,「人生而平等」是一種幻想中的神話!在追求公平時,千萬不要為了弱勢學生,而犧牲優勢學生,陷入齊頭式平等的追求。這是一種假平等,不但無法達到「全贏」的局面,反而,會因犧牲優勢學生而形成另一種型式的不公平,妨礙教育的正常發展。

  有競爭,就有痛苦!

  不過,缺乏競爭的社會,就如「吃大鍋飯」的共產世界,根本激發不出每個人的潛能。個人不求上進,社會當然不會進步或是進步緩慢,國家最終必然無法立足於世界,這正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共產世界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

  想建立較合理、較公平的競爭環境,除須廣設學校,保障弱勢者的受教權外,還須考慮入學方式的公平性

  「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自私,是人類求生存的一種本能與天性,是造成後天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人情味特濃,人治重於法治的社會裡,更成為「自私」滋生的溫床。任何制度的建立,若無法排除人情世故的影響,便無法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

  在供需嚴重失調的教育市場,必須特別注意入學方式的公平性!降低權貴人士子弟不經公開、公平的競爭,憑藉著父母或是親友的庇廕,不費吹毛之力,即能擁有踏入理想學校大門的機會。

  另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也須注意教學、評分等的客觀、公平。並給予弱勢者某種程度的額外輔導,使其能與一般學生並駕齊驅,順利完成學業。對於優秀的弱勢學子,也應提供特別的幫助,使其能心無旁騖,盡情地展現其潛能。
 

彈性多元

  誠如前面所言,教育不是生產統一規格產品的製造業,不能過分強調其齊一性。既然學生的興趣、資質與成長背景都不會相一,要做到因材施教、公平合理的地步,當然不能以一套制度來硬性規範所有學生的學習

  更何況,在新科技一日千里,交通、資訊等網路四通八達、無遠弗介的時代裡,人類地球村已儼然成形。如果沒有具彈性、多元的教育制度,根本無法滿足和因應國際多元、多變的發展。

  某知名政治人物曾說:「多毛的牛才健康!」

  也就是說,當法令多如牛毛時,國家、社會才會健全。

  「有『毛』就有『病』!」我卻是如此想。

  尤其是,當滿身長滿毛,卻不願,或無力加以梳理時,這些毛可成了藏污納垢、惡臭之源。

  管制越多,彈性越差,靈活越少!

  因此,許多無謂的管制措施需放鬆,也就是教育專家所強調的「教育鬆綁」或「教育自由化」。談到教育鬆綁、自由化,許多人的觀念便夾在,嚴格管制與放任失序的兩極之間。既擔心嚴格管制,就沒有自由,又擔心放任自由,就亂象叢生。

  其實,富彈性的教育制度並不是放任不管、毫無章法,也是要受監督的。但監督不等於管理、牽制,其真諦在於規畫優質教育,以遂教育目的!

  在彈性多元的教育制度裡,每一學校,依循教育的目標,給予學生現代思潮的多樣知識,給予學生完全自主的教育空間,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彈性多元的教育制度裡,每一國民,可依其資質、興趣及需求,自主規畫求學生涯,並擁有隨時上下各級教育列車的機會。

    學校與學生的自主

  教育制度要做到富彈性,就必須讓學校擁有充份的自主權

  教育主管單位的功能,不在於管理,而是輔導、監督,其責任是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只要學校行事不違背法令規章,便應給它自由發揮的獨立、開放空間。

  例如,在課程的規劃上,學校在主管機關的原則性規定範圍內,依學校目標及學生之需,增減課程內容,選擇合適教材,訂定合理進度。另外,隨著學校性質的多樣

化,師資的條件也須開放,來源也容許多元化。

  大學系所的開辦也應授權學校負責,每一學校可根據其發展重點,依照社會動態和需求,自我衡量其系所的增設。至於是否與產業發展、社會動向有關,根本不須麻煩教育主管單位來操心。

  如此,各個學校便會積極、主動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來吸引學生,培育人才。

  除了學校自主外,也須讓學生自主

  每一國民可以選擇讀完書再工作、先工作再讀書或半工半讀等方式。也就是說,可選擇搭乘資優生高速鐵路列車,或台鐵的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普通車、電聯車,以及各地區的捷運列車,甚至於是自己開車。

  在這多元、多變的時代裡,愈來愈多的人,可能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或是配合人生規畫的需求,或是因應退休後的第二春,而必須再讀書充電,汲取新知。因此,富彈性的教育制度要有健全的回流管道,以建立終身學習體系。

  另一方面,每一位國民也可以自主規畫追求何種學問,毋庸政府代勞,強迫學習不喜歡的學科。當不再被迫選讀不喜歡的書,學生才會提高興趣,自動自發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追求,一種嚮往

  教育制度有彈性,可使學校自主、學生自主,然而,學校如果像監獄般的無趣,再多的學校也無法吸引學生前往就讀。為了提供學生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啟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學校需要開辦多元、多樣的課程

  「要滿足千千萬萬學子的興趣,學校有能力開辦這麼多的課程嗎?」

  「絕對可以!」

  正如前面所言,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各式各樣新知識,正可提供多元的學習領域,滿足現代人的學習需求。而且,許多擅於「組裝、拼圖」的人,可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一起,開發出變化無窮的新學習課程。

  以作者就讀的土木為例,土木加管理,土木加法律,土木加文學,都可成為新興的學習領域,也可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

  總之,面對多變的新時代,學校科系須大幅增設,課程要大幅翻新,才能建立彈性多元的教育制度。
 

確保品質

  確保教育品質,為制定完善教育制度的終極目的

  所謂確保教育品質,也就是讓「各級教育的文憑」,能確實反映出,該學習階段所應具有的實質程度。

  受教育的目的乃在於「學習」,學習的歷程應該畫分為數個不同的程度。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萬丈高樓平地起」,受教育也是按步就班,一階一階地往上爬。假如還沒有具備該有的程度,就越級學習,將因基礎不夠紮實而備感辛苦,甚至無法繼續學習下去。

  因此,對於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都要加以鑑定。好讓別人及本人確認,其是否已完成該階段的學習?是否有能力做進一階的學習?

  這正是文憑的真正意義,也是文憑必須存在的原因

  小時候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民國初年時代,各路軍閥各據山頭,雄霸一方,某一北洋大帥勤政愛民,以「體恤部屬」著名。某日,這位大帥到各軍營走透透,正巧幾個大兵在打籃球,只見十個大漢,為爭一個籃球而搶得面紅耳赤。頗具「任慈」之心的他,於是下令賞給每位大兵一顆球,以平息這「無聊」的爭搶。

  這雖是個虛構的故事,可是在現實社會裡,還真的可見到此等案例。

  「如果教室像電影院,像遊樂場」,那麼,讀書,就像看電影或打電動玩具般的

輕鬆了。怪不得,這是很多學生的希望。

  希望歸希望,事實依然不變。讀書不可能那麼輕鬆,一定有所壓力,為了升學而讀書,那麼壓力就會更沉重些。

  有些既任慈又聰明的專家、學者,為了消弭這種莫須有的壓力,於是提倡廣設學校,打通升學瓶頸,以紓解學子的壓力。

  「人人有書讀」是幸福、美滿的事!不過,如何保障教育品質,這些「體恤學子」的聰明人,卻故意裝聾做啞,不聞不問。

  於是,只要花錢繳學費,進了學校,任你玩數年,時間一到,人人都能在鳳凰花開時節,在驪歌聲中領取畢業證書。

  畢業證書淪為「工作證明書」,成為學生學習歷程的型式證明而已。畢業文憑就像身分證,幾乎人人一張,只是發放單位由內政部改成每個學校。

  就像那位「可愛又可敬」的大帥的做法,使打籃球失去「爭奪」中的樂趣。氾濫的文憑,就像金融風暴中的股票,賤如壁紙,也使受教育失去「競爭」中的意義。

    專責檢定機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要確保教育品質,首先要學校具有相當的水準

  學校,必須有足夠的教學設施,負責知識傳遞的老師,也要有一定的水準,在這種良好環境薰陶下,才有可能培養出有程度的學生。

  每個學校的設施及師資的水準是不可能整齊劃一的,不過,都必須符合最基本的要求,以確保學校不會淪為「文憑專賣店」。之後,在各領風騷下,每個學校能開闢自我天地,各自擁有特色。

  其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或程度必須接受公開、公正、客觀的鑑定

  每個資質、程度相異的學生,在設備、師資、教材、教法都不盡相同的各個學校中,接受不同學習標準的訓練,在「統一規格的畢業袍」內,就極有可能包裹著「水準參差不一」的畢業生。

  如何確保擁有同一等級文憑的學生具有相當的基本學識水準,是相當重要的,這是確保教育品質的重要工作。

  在號稱執世界學術牛耳的美國,其數千所大學、學院畢業的學生,程度差異可相當明顯。頂尖名校的文憑當然蠻受肯定,但也有不少被歸類成「野雞大學」的文憑,不為咱們教育部所承認。

  當然啦,名校畢業生的程度,整體而言,是高過一般學校,但是,就個體來看,名校的下駟學生,不見得高過一般學校的上駟。有些名校的文憑有時只是拿來唬人的,部份學生不一定擁有相當的水準,在名校那種「朕及天下」的自大心理下,有時反而容易疏於要求學生,致使其畢業生比其它學校還差。

  正這是俗語所謂的:「壞竹也會出好筍」!

  睽諸事實,在美國名校昂貴的學費陰影下,除了能獲得獎學金外,許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優秀子弟,有幾個願意讓父母舉債,全家節衣縮食,來投資自己、風光自己呢?只好選擇學費低廉,或有獎學金的非名校就讀。相信,這些優秀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會亞於那些因權貴而混入名校的學生!

  要如何來確保教育品質呢?

  當然可以由水準不一的學校,來鑑定學生的程度,頒發文憑,再靠社會的輿論,來評估各校畢業生的水準。這是保障教育品質的方法之一,不過,可能不是最佳的方式!

  比較公平、合理的方式是,由具有公信力的專責機構,鑑定學生的學習程果,頒發各級教育文憑讓每一張文憑的學術比較基礎是相同的,讓文憑確實發揮其學術認定的功能,如此,也可打破國人對明星學校文憑的迷思與追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