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蘇拉颱風後的思索

賴正義評論:

要解決當前台灣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環境、能源、教育等等眾多問題,台灣需要一位具有綜整能力、透析問題、獨到見解的決策者,帶領政府各部門朝向一致的方向前進。

遺憾的是,在當前的選舉制度下,具有此種能力的人才很難出線。


蘇拉颱風後的思索
  • 2012-08-04 01:09
  • 中國時報
  • 【孫振義】

 永續國土的願望,離我們有多遠?
 日昨,蘇拉颱風從台灣東北角掠過,強風豪雨又造成河山塗炭,各地滿目瘡痍,損失慘重!報載預估整體農業災損又將超過十億!台灣究竟在「環境、發展與生存的戰役」中如何尋求解決之道?將來我們是否可以稍微減輕天災的恐懼?或許可以從以下對於台灣國土使用與發展的省思中,嗅出一點點的端倪。
 國人或許有類似經驗,在搭乘高鐵南下北上的一個半小時車程內,乘客可以清晰地體驗到農業區中有工業區、工業區中混住宅區、住宅區內商業使用的台灣特有經典景象,令人不禁一次次地讚嘆著台灣這片土地的生命力,也見識了台灣數十年來經濟成長背後的土地使用變化歷程。
 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台灣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轉型為商業社會,如今正式邁向第四級產業的當下,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的壓力,這片土地早已經承受不了其應有的負荷,僅能藉由不斷調整的土地政策、人工改良、科技應變…等方式,默默地成就著所有人民的期待與國家發展願景,硬撐下去。所幸,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台灣開始上演著「經濟與生態角力」的劇碼,這看似是「發展與環保彼此扯後腿」的現象,卻是台灣這片土地未來能否繼續孕育生命與文明的終極戰役。
 早期農業時代讓台灣打出第一波亮麗的成績,爾後經過工業化的轉型,十大建設的加持之下,大型重工業、石化工業、加工出口區…等建設讓台灣躍升為亞洲四小龍,卻也因為當時對於環境與汙染管理的認知不足,種下了許多今日仍難以彌補的缺憾!
 在另一方面,在台灣早已習慣的住商混合使用型態之城市區域內,拜都市計畫土地使用之規定所賜,讓商業區得以為住宅使用、住宅區得以有商業使用行為存在、甚至工業區亦可為住宅使用,充分展現出了台灣特有的彈性與韌性。或許因為台灣長年土地使用型態所致;又或許是民粹因素,最終讓人有「政府管制不力」的觀感。
 如此頹勢下,究竟政府鼓吹的「永續國土、生態城市、低碳社區、綠色建築」是空談?還是解救環境萬靈丹?其實答案在所有人民的心中!為追求「永續國土」,將工業區集中以便汙染能有效且妥善的處理、管理;管制不適宜居住與開發的地區並強制居民遷移;以「封山護林顧國土」為由管制交通與建設;劃設農業專區永遠禁止變更為其他使用類別;徵收土地設置滯洪池(或公園)以應洪患;計畫性輔導轉業以解決養殖產業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等,這些具體措施若人民不能認可,永續國土就是空談!
 為達「生態城市」目標,由政府配置並管制合理的使用強度(容積率);增加自用車使用成本並加強建設大眾運輸系統;以約束都市計畫範圍方式促使人民居住區域集中;重劃或徵收土地同時調整都市土地以闢設公園綠地;限縮車行路幅、強制沿街土地留設帶狀開放空間、騎樓或人行步道以打造舒適徒步環境;加重課徵「空屋稅」以促進都市住宅單元的使用效率,以上具體措施若人民不能認可,生態城市也僅是幻想!
 為實踐生態與環境共生的開發理想,降低開窗比率、增加遮陽與自然通風以減少空調耗能;規定留設透水面積比率與植樹綠化比率;大量採用價格稍微昂貴卻環保的再生建材;為減少材料使用而推廣簡約的建築形式;強制新建社區大樓設置兼具水資源利用與滯洪功能的雨水回收系統;規定大型開發基地留設一定比例的生態自然保留地;選用價格較高但壽命較長之節能燈具並善用自然採光,以上這些具體措施人民若不能認同與實踐,低碳社區與綠色建築也恐終將只能流於口號而已!試問究竟「永續國土、生態城市、低碳社區、綠色建築」是空談?還是萬靈丹?其實答案就在人民的心中。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