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評論:
學生追求高分並非壞事,因為高分數多少能反映出學生有較佳的學習成果,只是將分數與學校分發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目前常見的教育弊病。本文所提出的幾項做法與本人的分離式教育大致吻合,但要求家長去除名校迷思一事,多年來已知是窒礙難行之事,惟有透過制度的改變,塑造新的環境,自然而然能導引家長改變觀念,進而影響其行為。
分數主義 教育亂象根源
· 2012-05-03 01:58
· 中國時報
· 【侯南隆】
在大學諮商中心擔任諮商心理師,有時會接到諮詢生涯問題的學生,總是一樣的開頭,就是對於他們目前所就讀的科系沒有興趣。那麼當初怎麼會填這個科系呢?「就是依照分數填志願分發的。」再多一點的回答是:「爸爸媽媽和老師都說成績越高選擇的機會就越多,可是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即使分數高,我還是來到一個讀了之後覺得沒興趣的科系啊…。」以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不僅毒害了學生,也讓整個國家社會浪費了龐大的教育成本。
長久以來對於台灣教育的批評多是指責「升學主義」掛帥,也試圖透過廣設學校疏解升學壓力。然而,真正讓我們啞然的,還是在學生沒有學習的動機,混畢業的情況每校皆可見。仔細回顧或是探討,問題真正的根源恐怕是「分數主義」而不是「升學主義」。
學習本該是值得鼓勵的事,教育的本質本該是適性發展,以因應社會多元的人才樣貌。分數主義不僅是科舉八股的遺毒,更是將多元適性硬生生的擠進分數的小腳裡。於是,即便是再怎麼改變考試的形式,從分數到量尺、級分,都還是落在以分數比較高低的錯誤裡。學生與老師永遠都只能被逼著在分數上斤斤計較,乃至扭曲到設法在考試技巧上鑽研。
台灣教育的癥結在此,關鍵應是將分數形式轉成及格形式。也就是無論國小、國中、高中,回歸國民教育的本質在於讓國民具備國小、國中、高中該具有的基本學力。所有的學生都在畢業前接受統考,通過者取得及格證書,未通過者須接受補救教學方得畢業。如此作法,下可解決我所看到,國中畢業卻連國字都識不得幾個的假文憑真文盲的扭曲現象;上者如各高中職,乃至大學自可發展自己的招生指標,並依此建立起多元的學校特色,而不是以分數高低來論斷菁英與否。如此學生可以在國中階段就開始探索自己的性向、興趣,方可真的發展出自己的志趣。
當然,另一個最重要的關鍵也在於家長的名校迷思,破除分數為依歸的考試形式,也是要扭轉父母親不再以分數來作為要求或認定孩子表現的唯一指標,而是得根本地來幫忙孩子適性發展。及格制的作法為的是確保學生真的具備該有的學力,國小有國小的學力、國中有國中的學力、高中有高中的學力,這才真的回應了國民教育的本質。
破除了單一分數指標,學校也必須規畫發展出如數理、語文、技能等等多元適性的課程或學校特色。不用再汲汲營營地,斤斤計較著一分兩分的差距,而拚盡一切地在努力考高分時,也能夠讓學生能有更多學習的空間去探索與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希望教育當局能在這個本質上來思考,別再將國家的資源,耗費人力物力在「分數主義」的窠臼裡打轉,換湯不換藥永遠無法解決我國教育的問題與沉疴。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