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評論:
9年國教的實施,台灣的教育變好了嗎?如果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又怎能再次相信,12年國教的推動能達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彈性多元、客觀公正、質量並重等教育基本理念。台灣的教育不缺熱忱的老師、良好的教材、勤奮的學生,最大的癥結就在於入名校拿文憑,問題根源不解,枝節的改善不僅無濟於事,還會衍生新症狀,請關心教育者不妨撥冗細究個人所提的分離式教育制度,或許才能闢出一條教育的康莊大道。
別讓明星學校 模糊十二年國教的目標
· 2012-05-01 01:20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十二年國教已確定上路,這是台灣教育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引發各界極為高度的關切。
根據規畫,後年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將以「免試入學」為主,部分學校可保留「特色招生」;而特色招生,是指經考試分發入學(學科測驗)或甄選入學(術科測驗)。初期七十五%的國中畢業生可以免試入學,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國中畢業生不必參加升學考試,依性向、興趣、能力或志願、特殊才能或競賽成績,進入高中、高職或五專就讀;教育部希望未來逐年提高免試比例,以落實十二年國教的精神。
不過,為了免試入學在何時應該達到何種比例之類的問題,教育部和所謂的明星高中、教育團體和一些家長團體、學者專家吵成一團,甚至有教育團體指出明星高中學生用極為鄙視的言詞談論其他學校的學生。教育改革當然會引發不同立場的爭論,學生會感受到壓力或擔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教育團體既是成人教育專家,自應以同理心看待學生的恐慌,用字遣詞宜盡量和緩確實,避免造成沒有必要的對立、模糊了十二年國教的討論焦點。
明星中學甚至明星小學不是不能存在、或不應該存在;但是,第一,「明星」兩字如何定義?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界、特別是許多家長,總將「明星」兩字與「分數高低」掛鉤,而談到分數,又總是只關注學科考試的成績。因此,所謂的明星學校,其實通常也就是指學生考試高分或者要考高分才能進入的學校,價值過於單一。
其次,公辦教育的資源來自納稅人,如果大家在同樣的條件下繳稅,理論上應該公平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其中當然包括教育資源。在此前提下,即使因為歷史因素等原因,造成部分學區存在所謂的明星高中,在公平、正義的考量下,逐漸弭平各公立學校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本來就是教育主管者所當為。如果有其他興學管道者,願意以不同的教育理念,收較高的學費、或者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學子就讀,那就另當別論。畢竟出自自由選擇、使用者付費,外界亦無可批評。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始終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不論孩子的資質如何、性向是什麼,一律要考出好分數才能得到肯定。小學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國中;國中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高中;高中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大學。然後呢?大學畢業生都是成年人了,很多人卻還不知道究竟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因為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被放在一個「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的環境裡,只要一路跟各種考試制度「隨波逐流」就好;如此,我們又怎能期望孩子懂得看重自己、懂得為自己負責?
會考試的,就算大學畢了業,沒有一個明確、篤定的方向,他的人生該怎麼辦?不會考試的,更是在國中、高中時代就提早領受了無一技之長、無所適從的悲哀。會考試的學非所用,不會考試的用非所學;會考試的不快樂、不會考試的更不快樂。教育制度造成的社會價值觀扭曲、對年輕人生命的浪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這麼畸型的教育制度,能不改、能不變革嗎?十二年國教以「校校有特色、區域均優質」為目標,期望能夠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發展、提供適性優質就學區域。這是一個值得也應該要努力的方向,否則,難道大家要眼睜睜地看著台灣出現一波又一波上學痛苦、畢業更痛苦的年輕學子嗎?
十二年國教不是萬靈丹,但至少是一個開始。這個制度要能成功,需要許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入學方式之外,課程的結構和內容更是重點。十二年國教精神之一是「適性教學」,如果要在高中時期達到這個目標,國中時期的教育就應該幫助學生能夠探索、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是什麼;依規定,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班級必須按照課綱的規定授課,那麼,外界要更關切,究竟教育部規畫的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是否的確讓學生有機會認識自己,而我們的社會又是否提供了學子真誠面對自我後的發展空間呢?若非如此,辛辛苦苦推動十二年國教,又是所為何來?
十二年國教不是只有「到底要不要有明星高中的存在」這個面向的議題,讓我們對課程內涵有更多一些的關心與討論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