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第十四章 女人不要家

文字方塊: 第十四章  女人不要家


豬大寶的茅屋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那兒有茂密的森林,那兒有……」,「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有一個地方,叫人永遠難以忘懷,隨著馬齒日增,離它愈遠,心靈愈受思念煎熬之苦,那就是家。在那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物質生活雖然極度貧瘠,家的親情卻溫暖了每位赤子及耄耋的心,是個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安樂社會。

  現代文明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型態,也慢慢解構了傳統家庭型式,社會的諸多跡象讓人察覺到,現代家庭有了新的多樣面貌。小時候課本教導我們,家有大家庭、折衷家庭、小家庭等類型,現在則有單親家庭、再婚家庭、重組家庭、隔代家庭、獨身家庭、搭檔型家庭,還有高齡化社會所出現的老人獨居的家庭。

  目前,台灣每戶平均人口約為三點九人,每對夫婦平均約生一點六人。家庭人口數的減少,代表家的規模在縮小,致使家庭成員能相互支援的力量,也隨著減弱。

  當專業的托兒所、學校、醫院、飯館、旅館、養老院一一出現後,家的功能更萎縮到極小。家愈來愈成為個人休憩處或是家人聚會所,闔家一起吃晚飯已快成為一種奢想了。如今,原本最親密的家庭關係已經在鬆動,分化的家,顯示這社會的最小單位出現很大的問題。

  以前的家是牢不可破,無論多少風雨,無論風雨多大,家,總像是一個避風港,保護港內的每一艘船。時至今日,家,卻像童話中豬大寶的茅屋,只要大野狼用嘴輕輕地吹,就已東倒西歪。

  家是社會的基石,家一旦成了破碎的家,社會也難以健全發展。蘇聯前領袖戈巴契夫多年前來台訪問時,曾留下一句名言:「再偉大的社會改造,要先從夫妻關係做起」,也就是說,要有健全的家。

  屢創新高的離婚率,使眾多的家變成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不但是男女當事人一生的遺憾,也往往影響家中小孩一輩子的發展。連帶地,也使門外的未婚男女對結婚成家懷有一種恐懼,致使不婚族愈來愈多。


女人不要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多的現代女性不要具有傳統色彩的家,而選擇獨身的家或未婚單親的家。

  很早以前,女性的社會、經濟條件均比男性差,除了女大當嫁觀念的影響外,女性結婚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替男性家族傳宗接代,以換取一張長期飯票。如今多數女性之所以談戀愛、結婚,乃是為了尋找可共同營造美好婚姻生活的伴侶,要找這種伴侶當然比找飯票來得困難,自然不易結合。

  女性的品味愈來愈高,她們寧缺勿爛,反正一個人倒也落得輕鬆,若想養兒防老,還不如趁自己年輕時,多存點老本來得可靠安穩。

  以前,家是以婚姻為中心,兩人結婚方得成家,現在不少適婚女性傾向不把婚姻和家庭之間畫上必然的等號,成家不必成婚的觀念日益普遍。

  這些不願再被婚姻與家庭緊緊綑綁的女性,若想生個小孩來玩玩,有可能選擇未婚單親媽媽這一條路走。自願成為未婚單親媽媽的適婚女性,與未婚生子的未成年少女不同,她們通常擁有高教育程度及良好經濟條件,高教育程度使這些女性較容易有前衛的觀點,良好經濟條件則較有撫育小孩的能力。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閩地區非婚生子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八十四年度為例,總出生人數為三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一人,其中九千一百七十七人為非婚生子女,佔總出生人數的百分之二點七八,比八十三年度上升零點五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的某大工程公司女總經理及某知名女藝人未婚生子的案例,只是現代女性成家不成婚的冰山一角。部份女性在無法尋覓到良人下,甚至乾脆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她們不要名份,不要承諾,不奢求任何保障,也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面對這些隱形的婚姻地雷或是單身公害,使得已婚女性常說:女人才是女人可怕的敵人。

  此外,就如第十二章變壞的女人所言,部份女性在能言善道的激進女權份子的激勵下,積極扮演家庭終結者的角色。凡事不願忍個人一時之氣,寧願因此搞得全家雞犬不寧,甚至最後家破人散也在所不惜。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說不定石頭會愈換愈大。


未婚單親的家

  有人說:「婚姻關係不是人際關係的常態」,也有人說:「婚姻關係並非成家的唯一道路」。在目前社會體制下,不經傳統的婚姻關係,當然可以成家。

  有些女性認為,自己不願接受結婚的束縛,或是不能忍受低品質的婚姻,但又想要有自己的骨肉作陪,於是選擇做個未婚單親媽媽。未婚媽媽家庭是社會環境及個人喜好變遷的結果,成為未婚單親媽媽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嗎?

  有位知名的未婚總經理媽媽說過,之所以會未婚生子,「只想有個孩子陪伴」。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當然可生來陪伴大人,也可生來替代另一半,不過,就小孩的立場來看,小孩是否願意被生下來扮演此種角色呢?

  成人在選擇成為單親未婚媽媽前,是否仔細考慮過,未來可能面對的種種問題?是否有能力加以解決?

  如果不能,奉勸這些女性同胞不應懷有「己所欲,施於人」的觀念,而應抱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一個不健康的傳統家庭,和一個不健全的未婚單親家庭一樣,都有可能傷及無辜孩童的一生,這都不是你我所樂見的。

  姑且不論「小孩生小孩」的未婚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即使在經濟條件不錯的成年女性未婚單親家庭中,亦是問題重重。每天,有多少夫妻為了上班與小孩教養忙得喘不過氣來,如今,單親媽媽須獨自負擔此重責大任,當然會倍感辛苦。

  即使富如某大工程公司女總經理,沒有負擔家計的困擾,也可雇請專人照顧小孩。但是,單親家庭就像缺了隻腳的凳子,遇到子女教養瓶頸而無人商量時,會感受到很大的精神壓力而沮喪失措。

  一般而言,單親家庭中,小孩所面對的問題會遠多於成人。在物質生活日益無缺的現代社會裡,孩子最迫切需要的往往是父母的關愛,無論如何盡心盡力,單親媽媽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自然比較少,殘缺的親情是否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此外,父親在家常扮演黑臉角色,管教孩子時較有威嚴,善於察言觀色的小孩,自然會在嚴父前不敢隨便放肆。

  基於上述因素,許多研究都顯示,單親家庭確實對兒童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比一般雙親家庭的子女稍差,而輟學率、犯罪率,甚至將來長大後離婚率都高於一般小孩。


重組的家

  許多人發現,負氣離婚只是延宕難題罷了!舊問題不一定全然解決,新問題卻接踵而來。

  很多研究指出,離婚的單親家庭首先面臨的是經濟不安全,由於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發展條件較男性差,且常從事無酬的家務勞動,使得離婚女性較容易陷入經濟的困境。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以女性為戶長的單親家庭逐年遞增,目前已佔全部單親家庭的百分之六十,而低收入戶的女性單親家庭,約是男性單親家庭的五點五倍。

  此外,孩子也會因大人的離婚而被捲入痛苦的漩渦,熟悉的家庭氣氛驟然改變,讓小孩不知所措,其他人的閒言閒語,也使他們無法適應。甚至為了父母的離異而分別歸屬,連手足之情也無法維繫,使他們往日的笑靨不再出現。

  面對上述等問題,許多離婚的女性在三思之後,決定再給小孩一個新家,冀望能使小孩重拾歡樂。這種重組的家真的是單親小孩的避風港?

  專家表示:再婚通常可讓家庭獲得第二份穩定的收入,但無法全面保護孩子,大人把再婚視為自己的第二春,但孩子可不。

  重組家庭或可使經濟寬裕及有兩位家長,但這項優點會被繼父母與繼子女的衝突抵消掉。往往再婚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單親家庭,因為在單親家庭中彼此仍有相依為命的感覺,再婚後,反而難以適應因而產生的複雜人際關係。

  我國某位世界級女運動員再婚後,就常對其第二任丈夫說:「你的小孩,聯合我的小孩,打我們的小孩」。

  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曾在一項七年的研究中發現,重組家庭孩子行為發生嚴重偏差機率為百分之廿至卅,比一般家庭孩子高。英國、澳洲的調查也發現,重組家庭孩子的表現,不如單親或一般家庭的孩子,重組家庭孩子所處的環境,較其他形式家庭的孩子更為不利。


現在流行回家

  社會的諸多跡象顯示,家在分化,家也在凝聚。一方面是家庭暴力新聞不斷,離婚率節節升高,另一方面是媒體、民間都瀰漫一股重視家庭的氣息。幾項民意調查皆發現,許多人把家庭的幸福美滿列為人生成功的第一要件。

  在現代社會裡,單親的家庭,甚至單身的家庭愈來愈多。據美國公共福利協會的統計,一九六0年時,美國每十二個孩子中,有一個是生活在單親家庭裡,到了一九九五年,每四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只跟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了。在瑞典,也由於婦女解放運動力量強大及離婚率高居歐洲之冠,造成嚴重的單身家庭問題。

  面對單親家庭對社會所產生的衝擊,一向崇尚個人自由的歐美社會,正在重新肯定家庭的價值。在一片家庭變奏曲聲中,另一種回歸家庭的呼聲,也正在歐美社會流行。

  這一波的回歸家庭風潮與過去最大不同點是,響應者不只是保守人士、宗教組織而已,且涵蓋了更廣的年齡層和社會團體。聯合國將一九九四年訂為國際家庭年,也可以說是,呼應已開始在各國湧現的回歸家庭潮流。

  全世界未婚媽媽比率都在升高,唯有日本在降低,一九九三年,日本約有百分之一點一的新生嬰兒母親尚未結婚,跟美國的百分之卅點一相較,實在極為懸殊。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大多數日本女性得以避免走向未婚媽媽之途呢?研究發現,日本政府強烈排斥單親生子的措施,以及民間相關觀念的建立是主要原因,這也鼓舞了其他國家挽救破裂家庭的信心。

  這股全球性回歸家庭的氣溫愈升愈高,最近繼美國七十萬名男性基督徒湧入華府,誓言做個更稱職的丈夫與父親後,國內幾個社會團體也策畫了「絕對愛家,迎接2000」系列活動,標榜一種以家為重的新社會價值。

  事實上,將東方一向強調的自律,與西方社會追求的自由結合並加以平衡,將是廿一世紀東、西方家庭價值的完美結合。


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在上古時代,那是個母系社會,家自然是以女性為戶長的單親家庭。隨著社會變遷,人不再是屬於只求溫飽的動物,家的風貌當然也就不一樣。家不僅是提供小孩安全成長的環境,也涵蓋了教育、照顧、經濟生產等種種功能。

  雖然學校與社會是每個人成長必經之地,然而家可說是塑造每個人特性最重要的地方。我們在家庭生長,並且創造出新一代的家庭,父母的親情與關愛,對孩子終身的發展有莫大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顯示,出身問題家庭或破碎家庭的孩子,常有情緒不穩、學習不佳、低自尊心、人際關係不良,以及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長大以後,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家除了盡可能滿足每位成員在物質上的需求外,還可滿足精神上無可取代的溫馨親情,這份親情,決不是政府的救濟或養老等福利措施所能提供的。

  過去的家庭結構讓家中每個成員各得其所,小家庭的興起卻使得老年人的處境堪憂。近日來,國內發生數起獨居老人死於寓所多日才被發現的案例,顯示老人終老的問題亮起了紅燈。

  家雖是個人的,家的問題卻會成為社會的包袱!為了社會的和諧,人在家庭的定位,人與人之間的依存關係,下一代的際遇都成為不得不思考的課題。如果觀念依然不變,未來一代顯然會更開放,更理所當然地看待多變家庭,只是婚姻裂變、家庭重組之後,對人的成長皆烙下痛苦的烙印。

  當我們這些好事者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有這些問題的人也許根本漠不關心,任其問題無止盡的擴大,成為社會所不能承受的重。因此,如何讓兩性在標榜個人權益時,也能考慮個人行為是否會為整個社會帶來不便,是一刻不容緩的課題。

  最後期望兩性都能瞭解:幸福美滿的家不是用滿堂金玉去擺飾、鑄造,便能擁有,而是由同屋簷下的每一成員,以摯愛和寬容的心去相互憐惜、呵護,才能慢慢構築完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