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正義評論:
大學應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搖籃,遺憾的是,目前的評鑑機制讓老師終日忙於論文、專利的產出,其中多數是屬於無病呻吟的無效產出,不僅浪費資源,也讓老師投注心力於數字的追求,而無暇好好思考,我思故我在,請主其事者改變評鑑機制,還給大學老師一個冷靜思考的環境,衷心期待一個指引未來發展的偉大思想之出現。
因應全球競爭 改革大學制度
這個世界不斷地在變化,尤其是最近十幾二十年,由於全球化的關係,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了巨大的變動。全球化的一個好處是大規模的世界戰爭變得比較不可能發生,這是由於資訊的全球化,導致一個政府沒有辦法用愚民政策去欺騙他的百姓,發動不正義的戰爭。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化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動緊密,大家變成一個經濟共同體,這也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但是全球化卻造成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變得非常劇烈,沒有了武力的戰爭,卻換來經濟上的競爭,而經濟競爭的結果也實質上決定了某些國家在經濟上會越變越強,而另外一些國家卻會越變越弱。為了因應這種新的全球化競爭,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有所變革。最早做出這方面因應的國家是南韓及挪威,南韓已經把教育部改為人力資源部;而挪威也已經把教育部隸屬在經濟部的下面。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看出經濟競爭的白熱化,為了有效統整國家的資源,而決定讓教育替經濟服務。
台灣的大學教育制度,許多都是模仿美國。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源龐大的國家,有許多大企業、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都有充足的研發能力或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美國的大學可以有多餘的自由度做純學術的研究,追求學術的地位。但是台灣的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欠缺研發能力。即使是大企業,其研發能力也還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方向就不該再無止境地追求國際化,而是應該更注重台灣社會本土的問題,扮演台灣政府智囊及企業研發部門的角色。我們的資源本來就少,所有的資源應該都要用在刀口上,就沒有多餘的能力在每個領域都去追求第一流的學術地位。
我是在機械系任教,在我們機械領域中,不論是工具機產業、交通運輸工具產業、機電產業,做得最好的就是德國。在機械這個領域裡面,德國的學術地位並不高;在國際學術會議裡面,也不常看到德國的學者;德國的大學也並不是什麼世界排名前面的大學。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德國的製造業、甚至服務業,都是領先歐洲、領先全世界。現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都衰退,失業率大幅提高,社會動盪,唯一一個在經濟上屹立不搖的國家就是德國。所以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教育部、國科會、以及各大學、甚至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不斷地追求論文發表,不斷地追求學校排名,到底有何意義。如果這些論文以及排名,不能轉化成經濟實力,在現在這個劇烈競爭的世界,這都是一種人才的浪費。把全國的人才都浪費在做一些對台灣沒有實質幫助的論文上。即使論學術創新,老實講,在生產製造出的這麼多論文裡面,能夠有真的學術影響力的,恐怕是很少數。
為了要促進台灣的教育界與產業界的結合,將台灣的人才確實的導向經濟或國家的發展,正本清源之道有二,其一是修改教授升等的制度。現在各級教授升等,完全看論文的發表,這導致許多教授不重教學、只去花時間寫一大堆論文、對產業界的問題也沒有興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將教授升等的制度改為三軌制,也就是一個教授對他的生涯規畫,可以三中選一或三中選二,這三個是﹝一﹞、教學﹝二﹞、產業應用﹝三﹞、學術論文。
有的教授教學很受學生歡迎,有教學的天份,有照顧學生的熱情,這種老師就以教學的專長申請升等。有的教授長於解決產業界的問題,他的研究都是一些實際的應用,沒有發表論文的價值,但是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這種老師就以產業應用的專長申請升等。再有一種老師,喜歡做純學術研究,這種老師比較能夠發表學術論文,那麼他們就以學術論文申請升等。升等制度決定了教授研究的導向,也決定了研究生訓練的內容,更影響大學部課程的規畫。如果不改變升等制,只是口頭或經濟上鼓勵教授與產業結合,是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希望國科會與教育部能夠深思這個問題,以前盲目鼓勵教授發表論文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新的世界情勢,新的經濟競爭,逼使我們對大學教育一定要重新檢討,而改革的起始點,就在教授的升等制度。
另外一個改變大學研究方向的方法是修正教育部對大學及技職體系評鑑的內容。教育部對私立大學和技職學院的補助,是看教育部評鑑的結果來決定,所以教育部的評鑑影響這些學校的生死命脈,也導引這些學校老師的研究方向。如果按照現在的評鑑方法,只要求私立大學及技職學院發表論文、執行國科會計畫,這些學校的老師就很難有動機去解決產業界的問題。所以教育部評鑑學校的內容,也應該是按照先前所言的三軌制,不能只看論文的發表,而是要看和產業結合的密切程度。
這兩個改變,都必須要從教育部及國科會做起,才會帶來大專院校實質的變化,也才能把大專院校的人力資源導向於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及實際國家社會問題的解決。
(作者為台大機械系教授)
但是全球化卻造成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變得非常劇烈,沒有了武力的戰爭,卻換來經濟上的競爭,而經濟競爭的結果也實質上決定了某些國家在經濟上會越變越強,而另外一些國家卻會越變越弱。為了因應這種新的全球化競爭,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有所變革。最早做出這方面因應的國家是南韓及挪威,南韓已經把教育部改為人力資源部;而挪威也已經把教育部隸屬在經濟部的下面。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看出經濟競爭的白熱化,為了有效統整國家的資源,而決定讓教育替經濟服務。
台灣的大學教育制度,許多都是模仿美國。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源龐大的國家,有許多大企業、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都有充足的研發能力或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美國的大學可以有多餘的自由度做純學術的研究,追求學術的地位。但是台灣的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欠缺研發能力。即使是大企業,其研發能力也還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方向就不該再無止境地追求國際化,而是應該更注重台灣社會本土的問題,扮演台灣政府智囊及企業研發部門的角色。我們的資源本來就少,所有的資源應該都要用在刀口上,就沒有多餘的能力在每個領域都去追求第一流的學術地位。
我是在機械系任教,在我們機械領域中,不論是工具機產業、交通運輸工具產業、機電產業,做得最好的就是德國。在機械這個領域裡面,德國的學術地位並不高;在國際學術會議裡面,也不常看到德國的學者;德國的大學也並不是什麼世界排名前面的大學。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德國的製造業、甚至服務業,都是領先歐洲、領先全世界。現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都衰退,失業率大幅提高,社會動盪,唯一一個在經濟上屹立不搖的國家就是德國。所以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教育部、國科會、以及各大學、甚至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不斷地追求論文發表,不斷地追求學校排名,到底有何意義。如果這些論文以及排名,不能轉化成經濟實力,在現在這個劇烈競爭的世界,這都是一種人才的浪費。把全國的人才都浪費在做一些對台灣沒有實質幫助的論文上。即使論學術創新,老實講,在生產製造出的這麼多論文裡面,能夠有真的學術影響力的,恐怕是很少數。
為了要促進台灣的教育界與產業界的結合,將台灣的人才確實的導向經濟或國家的發展,正本清源之道有二,其一是修改教授升等的制度。現在各級教授升等,完全看論文的發表,這導致許多教授不重教學、只去花時間寫一大堆論文、對產業界的問題也沒有興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將教授升等的制度改為三軌制,也就是一個教授對他的生涯規畫,可以三中選一或三中選二,這三個是﹝一﹞、教學﹝二﹞、產業應用﹝三﹞、學術論文。
有的教授教學很受學生歡迎,有教學的天份,有照顧學生的熱情,這種老師就以教學的專長申請升等。有的教授長於解決產業界的問題,他的研究都是一些實際的應用,沒有發表論文的價值,但是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這種老師就以產業應用的專長申請升等。再有一種老師,喜歡做純學術研究,這種老師比較能夠發表學術論文,那麼他們就以學術論文申請升等。升等制度決定了教授研究的導向,也決定了研究生訓練的內容,更影響大學部課程的規畫。如果不改變升等制,只是口頭或經濟上鼓勵教授與產業結合,是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希望國科會與教育部能夠深思這個問題,以前盲目鼓勵教授發表論文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新的世界情勢,新的經濟競爭,逼使我們對大學教育一定要重新檢討,而改革的起始點,就在教授的升等制度。
另外一個改變大學研究方向的方法是修正教育部對大學及技職體系評鑑的內容。教育部對私立大學和技職學院的補助,是看教育部評鑑的結果來決定,所以教育部的評鑑影響這些學校的生死命脈,也導引這些學校老師的研究方向。如果按照現在的評鑑方法,只要求私立大學及技職學院發表論文、執行國科會計畫,這些學校的老師就很難有動機去解決產業界的問題。所以教育部評鑑學校的內容,也應該是按照先前所言的三軌制,不能只看論文的發表,而是要看和產業結合的密切程度。
這兩個改變,都必須要從教育部及國科會做起,才會帶來大專院校實質的變化,也才能把大專院校的人力資源導向於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及實際國家社會問題的解決。
(作者為台大機械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