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渴望塑造自己的生命,開創自己的前途,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多采多姿,最好也能成功致富,才不會虛度此生。但大多數人發覺自己自十幾歲開始,甚至已到中年,還陷入相同的迷惑之中--我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要如何度過一生?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成功?我們應做什麼選擇,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決定?要怎麼做,才能讓生命充滿意義,帶給我們因努力追求目標而獲得無上的喜悅與報酬?要如何才能知道,我們規畫的生涯是對的,目標是正確的?誰才是我們的人生導師?影響我們至深的工作環境是否適合我們?人生的方向在那裏?自己的潛力是什麼?那裏是適合自己的道路?怎麼樣才能成功致富?如何才可造福人群?
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尋得答案,遺憾的是,一般人每天為生活而忙碌工作,大都未曾靜下心來,仔細的思考過。或者,曾經想過,但答案在哪裡?
不可否認的,我們大都過著一般人的傳統生活,每天上班、下班,為生活而整日忙碌。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是你所愛的,你的工作讓你充滿喜悅,讓你有成就感,讓你十分滿足,那麼,我要誠摯的祝福你,因為你是少數的幸運兒之一。如果你不幸是擁有一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的大多數人之一時,你是否想過要如何突破,才不虛此生?如何換另一種謀生方式,不但令自己獲得滿足,而且可成功致富,造福人群?
如果你如同多數人一樣,每天無奈的為薪水而工作,為生活的重擔而工作,為不失業而工作,也許以下的見解能帶給你一個思考的空間,重新給你一個創意的人生觀也說不定。
賴以維生的工作
當你每天為工作早出晚歸,沒時間做自己真正嚮往的事,也無法與家人常相聚守,你想過這份工作值得你如此付出嗎?你的內心真正喜歡它嗎?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僅止於為養家糊口嗎?有智慧的人應該都了解,工作應含有更深一層的目的與意義。
一個沒有方向的人通常會隨波逐流,沒有一定的工作目標,就業時,會被動的選擇雇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積極的爭取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每天過著得過且過、缺乏計畫的生活,更遑論人生規劃了。
你喜歡現在所從事賴以維生的工作嗎?還是你正從事一份無法發揮所長,打心裡厭惡的工作,每天一踏進公司大門,你就會覺得心情沮喪?你是否卡死在那份為賺錢養家的工作上,而工作也因你志不在此而無法做得盡善盡美?公司付給你的薪水正好留住你,而你的表現也正好讓你不會被炒魷魚?
如果你正是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的人,是你該重新尋找你的道路、改變你的行為的時候了,否則你的雙肩將繼續扛著「被工作卡死」的重擔,永遠做個不快樂的上班族。
而不論你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你每天都必須辛辛苦苦的趕去上班,因為一般人都有經濟壓力,都怕失業。問題是誰能保證你的工作能供養你一輩子?也許有那麼一天,你的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或者公司為節省經費而裁員,乃至沒有任何理由就要你走路,你即會面臨失業。而失業真的是上班族的惡夢嗎?事實上,它並非如此可怕,因為上班並不是賺錢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創意精神,懂得善用自己的腦筋賺錢,你可不用上班,依然照賺大錢。
以終身僱用制自傲的日本企業,在這一波經濟不景氣中,漸漸土崩瓦解,與美國企業一樣,走向併購或裁員之路。而我國近年來也提倡公營事業民營化,私人企業精簡化,講求利潤勝於共存共榮的賓主關係。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這種風潮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你接不接受。
一向保持低失業率的我國,自一九九五年開始,也連續出現紀錄的新高。對於台灣,也許二%的失業率還不足為奇,但是它畢竟是一個警訊,提醒六百多萬受雇市場的人口:服務滿十年、二十年、甚至終生在同一個公司服務的年代已逐漸遠去,失業、換工作、再失業的過程,可能是下一世紀每一個就業者所必需經歷的過程。
在研究工作滿意度的調查中,工作保障經常是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工作的待遇也是一般人選擇工作的主要條件之一。然而,即令是強調人性化管理的美國IBM公司,面臨經濟不景氣、資訊業瞬間萬變的競爭壓力、人力成本龐大的支出,也只有壯士斷腕,走上裁員一途。誠如最近一期財星雜誌所言,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裁員的壓力永遠不會減少或消失!
所以,財星雜誌指出,讓自己存活有三個秘訣:第一,讓裁員委員會裡的人知道你是誰,而不是裁員名單上的一個陌生名字而已。第二,參與跨部門的專案計畫,或是獲得組織內的獎項,讓不同部門的人認識你,一旦你所屬部門被解散時,這些人會想爭取你。第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理論永遠奏效,別忘了跟對老闆,前途無量。
但是,如果你沒有與時俱進地常常更新個人的技能,即使力行了上述三種方法,也救不了你。當然,如果你擁有的是別人所沒有的不同專業,在裁員時將更具優勢。「但是,不能太倚賴整個企業,也許企業系統本身沒有任何錯,錯在你認為企業會照顧你。」
不過,失業真的是上班族的惡夢嗎?實際的情況真的是如此人人自危嗎?每個人都必需以固定的上班工作來賺取生活所需嗎?除了上班,我們無法從事一種既符合志趣,又可成功致富的工作嗎?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只要掌握先機,順勢而為,知道自己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不上班依然可賺大錢。畢竟,命運是掌握在自我的手中。
今年七月,報載印度人狄帕.恰帕拉以他的暢銷書「不老身,永恆心」狂銷六百萬冊,讓教眾、媒體對他如痴如狂,當然,他也因而致富。
三十年前,講究科學證據的美國人並不相信「信心療法」。然而時代變了,無數的研究證明,心理狀態和疾病、康復都有關聯,儘管全球醫界大都懷疑心靈與肉體有關係,美國流行文化卻已深信不移。開創這個醫療趨勢的先鋒使用不同的語言向不同的聽眾宣教,他們極受媒體青睞,而在這些人裡面,來自印度的狄帕.恰帕拉儼然成為一方教主。
現年五十歲的狄帕.恰帕拉是內分泌學家,一九七0年前來到美國。恰帕拉十七歲時曾經就讀知名的「全印度醫學校」,二十三歲到紐澤西一間小醫院當實習醫師,越戰期間美國需醫師孔急,他應召入伍,三十八歲不到,已是麻省某醫院的醫療部主任。他在所出版的書中寫道:「我的志願是和我的美國同僚分庭抗禮或者超越他們。」
他是印度教的神秘主義者,不過他真正的天才在於他的綜合能力,在於他能用電腦語言表達一種統合的觀念。
自從一九九三年出版「不老身,永恆心」以來,他的暢銷書不斷推陳出新,已賣到六百萬冊的驚人數字。他的錄影帶更是層出不窮,「恰帕拉網址」和號稱「恰帕拉終極經驗」的光碟片也正在製作中。
恰帕拉以一本暢銷書創下奇蹟。這幾年,他已經完全放棄臨床業務,他說,他大概賺了一千五百萬美元左右,不過也捐了不少錢給慈善機構。美國有數以萬計的人對恰帕拉極為感激,當然,也有人批評恰帕拉用語過於模糊,同時許諾太過。
重要的是,恰帕拉給我們一個啟示:對不喜歡過刻板上班生活,或上班生活無法滿足自我的一般人來說,失業並非全然是個惡夢。不上班依然可扮演自己想演的角色,在追求的過程中,只要努力耕耘播種,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緊追不捨,成就斐然是指日可待的。
而在踏入不同於一般人傳統生活的目標之前,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誠實的面對自我。
什麼是誠實的面對自我?就是仔細思考並釐清自己心中真正想望的是什麼生活?真正熱愛的是什麼工作?
記住不可用外在的條件「欺騙」自己的內心,要非常誠實的自我反省。
書中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千萬不可以讓從學校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成為永遠的工作,決定了我們往後的一生,除非我們熱愛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並可獲得實質的收穫。不應該讓父母、師長、朋友替我們訂定生涯規劃、選擇人生方向,他們僅能提供意見,因為他們不是「你自己」。同樣的,也不能光是為了錢,就決定自己長期的目標。
大多數的人,讓他們工作的外在條件,決定自己要走的路,而不誠實的面對自我,仔細思考那裏是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那一條路較有可能帶來成功?所以,要成功,就必須要踏出有目標、有計畫、敢突破、勇於創新的第一步,而這就必須要先忠於自己的思想才行。
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就可以看出端倪。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嗜好,總是比終生的工作,具備更強的能力?更熾熱的動機?更想望的情愛?因為自己的嗜好是忠於自己的一件事,它是自己所愛的,也是自己所喜歡做的事。
在你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後,下一步就是「維持現狀或尋求改變」。如果你滿意目前的生活,你或可維持現狀,如果你不滿意,為什麼不尋求改變?
維持現狀或尋求改變
結果,他們選擇什麼都不做,寧願早夭。這雖然讓人不可置信,但許多人對個人的成功卻抱持同樣的態度。
在我們的一生中,可以採取許多選擇,以實現心底的願望,但大多數人卻選擇最沒有創新的路徑:不改變。
我們尋找終生雇用的工作,工會為保障每年的調薪而戰,保護我們免受通貨膨脹之苦。這種安全防護的心態延續數十載,過去確實帶來利益,但卻有十分嚴重的缺點:因為它導致許多人忽略只要肯冒險即有進展的事實。我們過去一味追求而未來仍持續追求的穩定、無變化,往往早已在無形中令我們產生厭煩、平庸、冷漠的感覺,使我們減低了成功的機會。
而機會就住在你心裏面,機會就在於你如何看待你的命運。正如有一天,我的同事以羨慕的口吻說:「老闆的椅子真舒服!」我告訴他:「別羨慕!你也可以為自己打造一把同樣的椅子,甚至更好的!」因為,機會靠自己創造,只要你勇於突破現狀,一旦成功,誰能說你不能坐上更好的椅子?
絕對的安全穩定是個迷思。我們常擬定計畫,讓我們的理財更穩定安全,就好比認為裝置越來越多的鎖、鐵窗和防盜設備,就可以保障家裏的安全一樣。就算維持現狀成為現階段的首要目標,它依舊存有潛在的危險。那種風險會令人喪失真正提升自我的機會,無法順應今日、明日瞬間巨變的潮流。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不得志的上班族,既沒有金錢,又沒有顯赫的背景,但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覺得自己有成功的潛力,你也相信自己需要改變,但怎麼改變?從何處著手?我的人生導師魏特利博士(Dr. Denis Waitley)的故事,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勇於修正人生之路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千頭萬緒,不知道自己今後的路要如何走下去。但我始終相信,我的人生應不僅只於此,我應該可以走的更好,行的更遠。
於是,有如一個極欲掀開人生面紗的探索者,一頭鑽進重慶南路的書店中,希望能在書中尋得我的答案,就在此時,我藉由書籍認識了--魏特利博士,他後來成為我的人生導師。
魏特利博士畢業於美國海軍官校,擁有行為學博士學位,是國際知名的重要演說家及企業諮詢顧問,前美國奧運委員會運動醫療協會心理學主席,曾應邀來台舉辦演講及研討會。
由於年輕時沒有走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魏特利博士的人生旅程迂迴曲折,直到三十八歲,他才開始撰寫有關高績效行為的文章,以及講授這方面的課程,投入事業的第二春。雖然起步較晚,但可貴的是,他在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才能後,勇於重新開始,最後還成為美國極富名望的演說家、暢銷書作者與研究人類潛能及高度表現的權威。
他提醒大家,從高中時代開始,就要參加性向測驗,仔細觀察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大學時便可選擇適合的科系與學科就讀,那麼就可及早開始自己的新領域,如此便可勝任愉快,不會因「誤入歧途」而迷失方向。
大多數人否定測驗與評量的重要性,認為這些測驗會以刻板印象將受試者分類,並局限他們的發展。但事實上,許多成功人物接受良好測驗的指引,明白測驗的目的是提供自我了解與方向而非限制發展。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注重課程內容,偏重無意義、跟不上時代動脈的科目,而不重視學生未來的發展走向,只會大幅削弱了學校的功能與力量。故讓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性向,認識自己的興趣、潛能與價值觀,有助於明確走向自我實踐的第一步。
他又提及他一路辛苦完成安娜波里斯的學業,畢業成績也差強人意,即使是駕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驚人高科技設備,他還是仰賴立即的反射動作度過危急關卡。他從來沒有真正學會如何駕駛飛機,更遑論如何修飛機。如果火警警示燈亮起,他會飛離人口稠密區,然後跳機,因為根本想不出導致機械故障的原因何在,他的海軍生涯能挨過完全是走運。
但是魏特利博士並不因此而放棄尋找適合自己的新方向。由於想發掘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域,他離開了海軍,從此開始不斷檢討自己的需求與付出無比的努力,並清楚看到前面有條康莊大道在等著他。
如果你年輕時懵懵懂懂的一頭栽入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的行業,由於不符合自己的志趣,以致無法發揮最大潛能,於是日子過得索然無趣,你的黃金年華也在無奈的嘆息與消極態度中飛逝,那麼,此刻你需要放手一搏,勇敢的修正錯誤航道,重新啟航,才有成功的希望。
魏特利博士的故事對我來說,是個震撼,也是個鼓勵。它讓我領悟到:「世上不是只能有一位贏家,每一個人選擇在適合自己的領域中,不論起步早晚,只要全力以赴,都可以有希望成為贏家。」
我相信,如果你有意「轉航」,他的故事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感受。而既然要改變方向,就要勇於修正人生之路。
請記住,在修正道路重新起步的過程中,你要有打破不變人生旅程模式的勇氣,並從事符合自己能力與興趣的工作,成功的機會才會大大提高。在通往成功的過程中,你雖會倍覺辛苦,但也會滿心喜悅的期待成功的來臨。
打破不變的人生旅程模式
你是快快樂樂、十分滿足的上班?還是為了糊口或打發時間而以無奈的心情上班?如果你是屬於後者,你的工作已無迷人的誘因,我希望你快快放棄,至少,極思改變。
為什麼我們都認為上班才能賺錢養家?為什麼每天都要上「不得不上的班」?除了上班,我們難道不能選一條既符合志趣、可賺到錢、又造福人群的路走嗎?當然可以!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活在既定的生活模式下,沒有勇氣改變與突破,只能依循前人的腳步前進!
所謂「高失業率」僅是一種數據的迷思。要知道讀書的目的,是增進能力與智慧,以達成自我願望,找不到合適的上班工作,難道就會失業?如果能動用自己的腦力,想些有意義的點子賺錢,或發明改良一些對人類有利的產品,不也是一條頗具創意的路嗎?
許多人認為發明與創意是件困難的事,事實上,發明創意人人可做。也許你會說:「我靠發明、點子吃飯,遲早會餓死!」以下的建議,可免除你的恐懼:
1.趁早行動:如果你還是個年輕的學生,尚沒有經濟壓力,你要趁早未雨綢繆,參加發明學會或創意團體,培養對事務的好奇心與觀察力,不放過將小發明、妙點子具體實現的機會,也許你在學生時代,就小賺一筆,成為小小發明家、創意人。
2.急起直追:如果你是未婚的上班族,雖沒有很重的經濟壓力,但是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你可利用業餘,從事研發與創意的工作。
3.力挽狂瀾:如果你是中年上班族,有著極沉重的經濟壓力,沒關係,你也可利用業餘時間做做看,等到研發的產品與點子獲得實質的肯定與利益後,再決定是否轉業。
對於沒有背景,只能靠自己奮鬥的「一般窮人」而言,懂得動腦致富之道就較有成功的機會,否則只能過著傳統人生,遵循既定的行為模式生活,終身無法更上一層樓。
而為什麼多數人過得是傳統生活?因為大多數人都有潛在故步自封的傳統思想,阻礙了自己前進的腳步。所以,想要成功,你必須要有打破傳統思想的精神與勇氣。
科學家後來證明地球是圓的,但曾為「地球是平的」定律投入大量心血的人,寧願故步自封的抹殺新發現,維持舊思想,因為如果證明「地球是平的」定律錯誤,他們就會盡失顏面。
政府的各項土地、財稅、福利、政治、外交政策也是一樣。為顧及領導權威,寧願「將錯就錯」、「死不認帳」,已發布的命令就是金科玉律,不顧及適用性與必要性,彷彿命令與傳統的思想控制是永不可改變的。
一九八0年代,日本車大舉進軍美國,在美國本土建立完成日本車廠,當時,日本並不接受美國勞資對立的傳統想法。研究發現,日本車廠要求產品零缺點、高品質、注重員工缺勤率、改善勞資雙方關係、建立與客戶互動關係等方面,都比美國同業公司表現傑出。日本人在美國境內,雇用美國勞工大獲其利,並將美國車業打敗,而當初美國車業出走,竟是因為沒有利潤。
但美國汽車業覺醒了!領悟到要重拾領導權必須承認在知識爆炸的年代裏,傳統的勞資不平等想法已經過時,勞資關係必須改進,雙方必須協調,企業才能蒙受其利。因此,福特公司重新調整腳步;克萊斯勒公司從基礎重新改進;而通用汽車則順應工人參與決策的需要。這三家美國汽車公司,因為勇於打破故步自封的傳統思想,而重獲新生,再創佳績。
挫敗的企業因去除傳統舊思想而絕地逢生,有成功企圖心的「暫時迷航者」,何嘗不應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